“未来 AI 技术会改变我们整个行业,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每一次的人工智能热潮,都伴随着一丝担忧:AI会取代人类吗?尤其在人类创意作为一种核心资产的营销行业。如果AI可以替代营销人从事文案撰写、内容制作,并且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得到运用,那么人类的价值将表现在何处?实际上,AI是人的能力一种补充,而非绝对的替代。它是一种有效的降本增效工具。郑晓东举例说,在现实的营销场景下,如果针对某个产品需要一百个策划,AI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出包含场景、平台、内容的方案。同样时间内,单纯依靠人工可能仅能出来十个创意。但是AI产出的内容,是较为分散的“点子”,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营销人做出最终的判断,并拍板使用某一个方案。在需要大量创意、“脑暴”的场景下,AI强大的信息读取、储存、接收和输出能力,拓展了人能力的边界。此时,人的核心价值,更加深刻地体现为,提出好的brief,并做出最终的判断和决策。当AI通过大量计算,描摹用户的喜好、生成内容时,它首先要得到一个清晰明确的指令:什么是好的内容,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内容。换言之,营销人要有高于AI对于内容质量和调性的判断。从生产链的全局来解释这个问题,营销人的价值更集中地体现在头尾两端——前端,提出精准、符合“好内容”定义的brief;在后端,把控品质和调性。中间具体内容的生产则由AI来替代。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给同品类的不同品牌生产出相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AI技术的本质去思考人类与AI配合的逻辑。目前,营销行业内的AI技术的研发,都属于“小模型”的调试。也就是基于某个大模型(如ChatGPT等现有工具)不断优化模型,依据反馈持续迭代,最终目的是能够根据人的指令,更精准地给出大量的方案。“在一些相对重复性的工作上,人力可以被大大解放,应用在更需要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地方。这是一种生产力的变化和释放。”郑晓东说。AI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营销行业的规模化生产。当前,AI技术已经在投放、制作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围绕投放效率、内容定制化和流量转化,多家广告公司都研发了自主系统。以利欧数字的泰坦、方舟为例,作为字节、快手、百度、360、小米、华为等多个媒体平台的重要合作伙伴,利欧数字与它们的合作体量已达百亿,而自主研发的面向不同媒体平台的数字化工具,在解放工作效率、提升人效比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创意内容和投放优化的协同作业,从而高效选出最优的创意素材,为行业带来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案。据了解,原本需要50人做的事情,技术赋能后可以5个人来做;在双十一、618、春节等电商大促期间,广告投放的峰值优化操作频次超过380 TPS,颠覆了人类优化能力的极限。郑晓东介绍,仅以利欧数字为例,技术投入重点就是针对单一平台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投放端如何与销售、客户管理等后链路环节打通,同时把现有媒体端的技术往下延伸到后链路去。同样,对于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是跨平台的,营销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与不同平台合作,积累海量数据,从而细化AI对于特定需求内容判断的颗粒度,优化生产的精准度。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