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如果谈论哪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最高荣誉,毫无疑问,自豪地称之为中国。不论是港珠澳跨海大桥,还是能够并行汽车与火车的三门峡黄河大桥,中国所展现的独特建筑风貌,无不令外国人眼花缭乱,深感佩服。其实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因其出众的建筑水平被封为“基建狂魔”,其建筑水平更是远超时代的其他国家。

秦直道
秦始皇在位时修建的秦直道。这条古代军事通道,又称为皇上路,横贯京都咸阳至今的内蒙古包头市,经过14个县,全长约800多公里。这条道路的宽度在最宽处达到60米,相较平日行驶的道路宽度,相当于现代高速公路15条车道。即便是山区狭窄路段,也有五米宽,可比拟秦朝时期的三条车道。其夯土厚度高达50厘米,超越部分现代高速公路,可谓在长度和高度上不逊于现代的高速公路。

秦直道跨越800公里
此外,秦直道的工艺标准也堪称完美,特别是为抵御匈奴侵略而修建的军用路段。秦始皇对道路质量的要求高不可攀,标准之一即为“雨水不变形,百年不生草”。为达此目标,秦朝人发挥智慧,创制出那个时代的沥青,通过在黄土中加入盐碱,特殊方法烘烤而成,以防止草木生长,且质地坚硬耐用。这条秦直道堪称是古代时期的一段“水泥路”。
时光流转,千年之路承载着岁月沉淀,直至清朝时逐渐荒废,但至今仍有部分路段在使用。这条古代道路之奇迹,在于其独特的建造方式。尽管现代高速公路在山地通行时常修建盘山公路或隧道,然而在古代,人们缺乏现代技术,那又是如何实现横越山川河流的秦直道呢?秦直道穿越子午岭、陕北高地、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等重要地点,跨越山川起伏,起伏落差巨大,有时甚至沟壑纵横,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充分说明了修建难度之巨。
秦直道直接选择在山脊修筑,军队行进时可巧妙避开险地,同时能从高地鸟瞰敌情,更有利于制定完整的作战计划。古代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秦直道
在修筑涂山道路时,土山泥土丰富,挖掘相对容易。为避免在雨天发生泥石流,他们选择在土山一侧进行挖方,同时在道路靠山侧挖掘超过一米深的排水沟。排水沟不仅在下雨时防积水,还可避免雨水浸湿土壤导致塌方。
当秦朝人面对坚硬的石山时,虽然缺乏相应的开凿工具,但他们采用填谷的方法,选择石山较少的地方开凿路基,然后在山的另一侧夯土进行加固,最终填土填缝隙,拓宽了路面,同时保护了山石与夯土。这样的处理提高了军队行军的安全性。

2000多年前的秦朝,无疑是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尽管缺乏现代科技,他们以巧妙的方法、智慧的决策,在极限条件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惊人的建设壮举。这些秦朝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依然令我们肃然起敬。
#头条创作挑战赛##中国基建##秦直道#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