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hatGPT爆红以来,生成式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即人工智能系统生成内容,已迅速成为ICT领域焦点。
算力硬件层是构成AIGC产业的核心底座,AIGC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处理。随着AIGC产品持续升级对芯片算力提出更高要求,AI芯片算力和需求旺盛增长。
人工智能(AI)芯片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的材料与设备,中游的产品制造(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下游的应用市场。
- 上游的材料与设备:主要指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包括单晶硅、单晶锗、砷化镓、晶体管等材料,半导体设备包括光刻机、等离子刻蚀机等设备;
- 中游的产品制造:包括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芯片设计的流程主要是通过EDA进行系统设计、RTL设计、物理设计等过程,芯片制造包括晶圆加工、晶圆测试、晶片切割、芯片封装等过程,依赖于台湾的TSMC(台积电)和国内中芯国际SIMC等芯片制造商。
- 下游的应用市场:以系统集成及应用为主,主要有云计算、自动驾驶、智能手机、无人机、智能音箱、智能安防等,提供上层的AI解决方案。
从AI芯片全球市场来看,欧美日韩基本垄断中高端云端芯片,国内布局主要集中在终端ASIC芯片,部分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但多以初创企业为主,且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芯片−平台−应用”的生态,不具备与传统芯片巨头(如英伟达、赛灵思)抗衡的实力;而在GPU和FPGA领域,中国尚处于追赶状态,高端芯片依赖海外进口。
完整的产业布局成为支持美国AI芯片初创企业的重要力量,使得这些初创企业可以将主要资源集中在某个环节,从而更快取得突破并实现商业化。
按照云端训练、云端推理、设备端推理三个细分市场,竞争格局如下:
目前,我国制造14nm以下的芯片技术能力受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能够自主生产可用于制作微小工艺的光刻机,因此我国在14nm芯片制程方面进入了关键的瓶颈期,这也是我国AI芯片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及芯片技术的不断成熟,云计算、消费电子、无人驾驶、智能手机等下游产业的产业升级速度不断加快,中国AI芯片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 上游代表性企业有神工股份、中晶科技、立昂微、北方华创等,
- 中游代表性企业有华为海思、海光信息、寒武纪、地平线、天数智芯、摩尔线程、芯动科技、壁仞科技等,
- 下游代表性企业有字节、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百度、拼多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
从我国AI芯片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人工智能芯片产业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其次是江苏、浙江、四川等省份。其中,北京拥有较多代表性企业,如寒武纪、百度、比特大陆、地平线、中星微电子等。
国内AI芯片以寒武纪思元系列、华为昇腾系列、海光深算系列等为代表。寒武纪和华为昇腾部分AI芯片产品性能已达到较高水平,有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相比于海外市场头部企业的并购潮,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大量创业公司致力于数据中心和汽车领域的AI芯片设计,并形成了和海外公司比肩的演进路线图。
芯片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建设,AI芯片也不例外,需要从最底层的芯片IP授权,到软件工具链的开发,再到高层的AI模型框架,以及顶层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AI浪潮下,云计算、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对AI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AI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文章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s22BK65Z5w2X2eJATQo4w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