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人才的三个特质|读+

AIG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 刘文勇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给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在AI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职业发展、人际交往等。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在这个变革中定位自己并培养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焦点。

《AIGC重塑教育:AI大模型驱动的教育变革与实践》刘文勇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AI时代,我们需要具备学习力、创造力和高敏感度。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了社会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名言凸显了创造力的重要性。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定义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首先,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未来属于那些知道如何请教的人。在这个时代,识别关键问题的能力对于成功至关重要。其次,梳理需求也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关键能力。在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的过程中,沟通技巧和需求分析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在训练AI工具时,为了使它理解你希望它做什么,你需要给它提供一个清晰的描述,包括它将接收的例子的类型,以及每个例子的期望输出。这些指示越明确、越简洁,AI就越能理解并执行任务。

学习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AI时代,学习力已经成为我们最需要关注和培养的能力之一。学习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新知识、新技能时,具备快速吸收、理解、应用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跨学科学习、反馈与自我调整等。

举个例子,具有强大学习力的A同学和学习力较弱的B同学相比较,学习力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取得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

具有强大学习力的A同学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时,总能迅速吸收和理解。当学校引入人工智能课程时,A同学立刻投入时间自学并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他积极参加课外实践项目,与同学共同研究如何将AI技术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在项目实践过程中,A同学主动征求老师和同伴意见,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这使他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成功帮助团队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学习力相对较弱的B同学在学校引入人工智能课程时,难以跟上进度,对新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相对较慢,尽管也尝试参与课外实践项目,但由于学习力较弱,在项目中贡献有限。

由此可见,学习力对于适应AI社会至关重要。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学习知识的能力变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利用创造力实现与AI共赢

除了学习力,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核心关键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创造力。人类的创造力是指人类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知识、技能、多种思维等创造出新颖、有价值、适应环境的成果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AI时代,人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AI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学习和创造的资源,如海量信息、强大的计算能力、多样的表达方式等,还可以与人类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复杂或困难的创造性任务,如写歌、画画、编程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和提升人类的创造力。我们需要认识到,AI并不是要取代人类的创造力,而是要与人类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创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和AI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创造模式,即人机共创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类可以利用AI的优势,如速度、精度、规模等,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广度;同时,人类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情感、价值观、道德观等,来引导和约束AI的行为。

在AI时代,提升个人创造力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一种责任。只有拥有强大的创造力,我们才能适应AI时代的变化,也能保护自己的尊严和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只有拥有高度责任感,我们才能正确和合理地使用AI,也能降低AI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积极、合作的态度,与AI共同学习和创造,实现人类和AI共赢、共生。

以高敏感度捕捉机会发挥优势

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情感和道德挑战。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敏感度变得至关重要。

敏感度可以帮助人类捕捉和把握信息、机会等,从而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敏感度也可以帮助人类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从而实现更好的合作和共赢。

在AI时代,敏感度变得更加重要。一方面,AI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挑战,如信息爆炸、竞争加剧、道德困境等。这些挑战要求人类能够快速地感知和理解自身和外界的变化,及时做出适应和调整,以免落后或决策失误。另一方面,AI的发展和应用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机会,如新业务、新创意等。这些机会要求人类能够敏锐地捕捉和把握,积极地做出判断和突破。只有拥有高敏感度,我们才能在AI时代保持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发现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