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版)》正式发布:核心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5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由成都智慧互联网研究院编制的《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今日发布。《白皮书》显示:在试验区和先导区双轮驱动下,2021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成都市共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580余家,产业规模达469.2亿元,较2020年增长147%,核心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5,居全国第二梯队排头位置。

《白皮书》指出,成都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产业链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以及各细分领域。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了AI芯片、智能传感、数据和计算服务、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十大细分优势领域。

具体来看,成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在基础层布局企业近70家,占比约12%,企业营收分布约80亿元,以启英泰伦、黑芝麻智能、深思创芯、新华三、川大智胜、四方伟业等骨干企业为代表,主要集中在AI芯片、智能传感器、数据和计算服务等细分领域;在技术层布局企业200余家,占比约35%,企业营收分布约127亿元,以考拉悠然、第六镜、旷视科技、晓多科技等企业为代表,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和图像识别等细分领域;在应用层布局企业共300余家,占比约53%,企业营收分布超400亿元,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物联终端等人工智能硬件领域以及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企业等应用领域聚集了中移成都研究院、纵横大鹏、中航无人机、博恩斯、川哈工机器人、百度阿波罗、与睿创新等企业,涉及智慧城市、工业生产、商业消费、农业农村多个层面。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各环节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模式:基础层以“基础设施牵引、外来企业引进、技术成果转化、本土大企业布局”模式为主;技术层以“技术研发突破、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层应用层协同共生”模式为主;应用层以“产品支撑、场景导向、市场竞争、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模式为主。产业链发展总体呈现出:创新活跃、全面渗透、生态耦合、快速增长的态势。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版)》正式发布:核心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5

《白皮书》首次发布成都人工智能企业规模TOP50名单。人工智能规模TOP50企业中,大部分属于人工智能产品和融合应用企业,其中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物联终端作为成都传统强项,优势较为明显,共14家企业进入前50行列;得益于先进制造领域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产业基础以及社会民生领域的医疗服务、智慧城市等方面优势,运达科技、桑瑞斯、创意信息等企业表现抢眼,共11家企业进入前50行列;基础层共10家企业进入前50行列,其中6家为数据和计算服务企业;技术层进入前50行列的企业主要布局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细分领域,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均进入实质应用转化阶段,在应用层实现了布局。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版)》正式发布:核心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5

成都人工智能营收规模50强企业名单(节选TOP10)

《白皮书》首次揭示了成都市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投入及产出状况,并发布了人工智能创新企业TOP100名单。截至2022年初,全市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18194件,位列全国18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第6位。《白皮书》基于智研产业大数据平台产业知识图谱及专利库数据,遴选出成都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百强名单,涉及AI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基础支撑技术相关专利占比为35%,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关键领域技术相关专利占比41%,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应用技术相关专利占比24%;博恩思、新华三、启英泰伦等企业在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方面领跑。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版)》正式发布:核心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5

成都人工智能创新企业TOP100名单(节选TOP10)

《白皮书》显示,成都人工智能企业在类脑智能、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部分领域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时识科技研发的超大规模多模态类脑智能处理器及端云计算平台获科技部首届(2021)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项——优胜奖;华西李为民教授团队研发的肺小结节智能识别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阿波罗智行的知识增强的跨模态语义理解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睿芯行科技的面向边缘计算的深度学习芯片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三等奖;考拉悠然的跨媒体智能获2020 IEEE TMM最佳论文奖;启英泰伦的人工智能语音终端芯片在行业内率先实现5米远场识别95%以上识别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白皮书》显示,成都人工智能企业所推出产品正逐渐向B端、高技术含量、专用化方向拓展延伸。随着智慧蓉城、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产品受众正从以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等泛C端为主,向能源、厂矿、交通等B端领域不断延伸;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产品方面已基本形成先发优势,纵横大鹏、腾盾的无人机开创远程指挥、空投物资等商用化先河,博恩思、桑瑞思等企业的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室智能巡检服务机器人等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以技术角度切入的人工智能企业逐渐增多,在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等为主要产品化技术方向,考拉悠然、川大智胜、电科慧安等企业推出了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安防一体化设备、人脸识别系统、AI摄像机等产品。硬件产品向专用化转变、软件产品不断细化场景需求,如启英泰伦的语音AI芯片、维客昕微电子的心率血氧传感器和心电体脂检测2合1芯片、路行通的不同车型移动感知源、快眼科技的自主式巡查智能眼镜、超影科技的受限空间内智能机器人全自动遍历巡线系统,喜爱科技的景区AI跟拍系统等。

总体来看,2021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

特征一:产业高增长、产业链全覆盖,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市场热度较高;

特征二:智慧医疗、智慧交通、计算机视觉成为成都人工智能企业重点发展的优势赛道;

特征三:相关机构和企业在大模型、科学智能、人工智能新基建、企业智能等前沿方向上持续探索;

特征四: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信息通信、数字媒体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加速。

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人工智能领先城市相比:成都在产业规模、企业能级、产业链完整度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产业规模约为深圳的三分之一、杭州的四分之一,独角兽企业和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与北上深杭相比差距较大,“头雁”效应较弱。成都虽已建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企业主要布局在应用层,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较少,专利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部分精尖技术领域基础薄弱,对人工智能产业下游的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的支撑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环境的有力支撑及政策的持续浸润,随着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创新政策赋能越来越精准,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和产业生态圈水平正不断提升。

《白皮书》显示,成都市已初步构建“一核一区多园”人工智能创新空间格局。高新区作为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370家,约占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总数一半以上;天府新区作为人工智能创新设施集聚区,已建成运营成都超算中心、华为鲲鹏生态基地、天府高性能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人工智能重大设施,已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50余家;东部新区、金牛区、武侯区、锦江区等10个区(市)县也在不断挖掘区域特色产业智能化潜能,因地制宜建设“AI+”融合应用特色专业园区。成都科教资源丰富,在大数据、网络通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并行领域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才储备。目前已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共16所,占全国总数的4.6%,在大数据、语音识别、智能监控、人工智能芯片、运动仿真、视觉技术等领域均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为本地人工智能企业培育、输送了大量基础型专业人才,还吸引会聚了以张景中院士、尧德中教授、申恒涛教授、章毅教授、张自力教授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典型的基础性尖端技术,具有很强的扩散性、赋能性和普惠性特征,发展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需要,更是制造业、服务业“智转数改”的需要,也是传统信息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智慧化治理和惠企惠民服务的需要。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需在紧密依托实体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发展前沿、持续创新,不断夯实产业链基础、优化产业生态,聚焦智能制造和智慧蓉城两大主战场实现新的突破、持续发展壮大。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艳玲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卢娅芮 供图 成都智慧互联网研究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