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守住ICU就是守住生命线,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疫情放开后,ICU依旧不够用,有些人比较不理解,都在质疑医院是不是没有做好准备才会这么乱?

其实还真的冤枉了医院。

事实上,在放开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加班加点搞医疗新基建。

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标志就是“千县工程”

2021年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制定了《“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这个工作方案就是提升县级医院的综合能力,其中就包括对县级医院重症医疗的投入。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而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中国医疗资源不足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为了弥补短板,一场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的医疗领域新基建就此拉开了序幕。

虽然全球医疗资源严重挤兑,但国内医疗企业迅速扩张和突破,助力医院扩容扩建。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大型公立医院的收治能力极大的提高,但是也导致了医疗资源不平衡的情况出现。

于是就有了千县工程。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它正是为了平衡医疗资源,减少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的政策,它的出现也意味着医疗新基建进入了白热化。

所以千县工程也被认为是“医疗新基建”的里程碑。

2022年,国家又下发超过3000亿元的医疗专项债,同年9月,政府再次医院给提供贴息贷款,原则上医院可以获得银行不高于3.2%利率的中长期贷款,然后中央财政再贴息2.5%。

这样医院就可以以0.7%的超低利率获得一笔扩容资金,这笔资规模达到1.7万亿元,其中2000亿就是用来医疗设备采购的。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2022年11月30,广州发布了多项精准防疫措施,开启了防疫破冰之旅,也是同一天,国家卫健委发函,全面调查我国医院重症医疗资源有关数据。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2022年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正式对外公布了我国ICU病床相关数据:全国ICU病床总数达到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院的数量是10.65万张,每10万人ICU床位数量达到10张的水平。

这个成绩如何呢?

我们以日韩为例,2020年时,日本每10万人的ICU病床数量是13.8张,韩国为10.6张,也就说,我们ICU病床建设只用三年的时间,就从落后国家追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亮眼了。

不过这还没完,2022年12月9日当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又下达了新的医院扩容任务,任务有三个要求。

第一: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病床比例至少要达到4%。

  1. 三级医院还要再建设4%的病床作为备用,而且备用的标准同样非常严格,要求24小时内可以迅速的转换成重症ICU的资源。

老实说,这个这个扩容任务有点重了。

因为按照2009年印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建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ICU服务病床数占比也就在2-8%为宜。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这也意味着国家卫健委是以最高的要求来建设ICU病床了。

但是这依旧没完,卫健委的第三个要求是:三级医院新建的专科ICU同样要以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和建设,以备不时之需,整个扩容时间要求在12月当月立即完成。

如果顺利完成,那么我们三级医院的ICU病床将达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的,所以这个任务之紧急,规模之大不亚于当初的火神山和雷神山了。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于是在中国疫情扩散的12月,医院不仅承受感染者挤兑的任务,还要腾出精力改建或者扩建ICU病床。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科室或者医生明明不是急诊,不是感染科的医生,但是也在整装待命,很多科室被临时改成呼吸科病房甚至事故ICU病房,就是为了满足疫情的需求。

我查了一下2021年中国三级医院的病床数量是3228976张,按照4%正规+4%备用来算,我国在12月底时,三级医院正规的ICU病床应该达到12.9万张,可转化病房也是12.9万张。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也就说,在月底,三级医院要再新增2.3万张ICU病床,然后再加上建设的12.9万张当做备用,届时三级医院可用ICU病床数量将达到25.8万张。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但是我们医疗系统顶住了。

截止12月25日时,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是13.34万张,备用ICU病床数量10.48万张,总计可用24万张左右,只差一点点就达到“双4”的目标,而全国二三级ICU病床加起来有18.1万张之多。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此时,距离12月9日发布的任务也只过去半个月而已,超额完成任务几乎是必然的。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个成绩有多恐怖。

要知道在2019年时,我国ICU病床数量全部加起来也只有57160张,每十万人均只有4张可用,但是现在,这个数量达到18.1万,足足增长了13万张,两者相差3倍以上。

作为对比,德国是ICU医疗资源最多国家之一,但是德国在3年时间只增长了3900多张,其实美国也差不多。

我查了经合组织和美国卫生部的数据换算,2020年时,美国每10人有25.8万张ICU病床,但是到了2021年12月,这个数据竟然反而下降到25张左右。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来源:经合组织

这里申明一下,可能我查的数据有误,因为经合组织和美国卫生部的数据有冲突,但是以美国医疗资本的逐利性,我相信即使ICU病床增加了,也增加的不多,至少不能像向中国一样

一下子增加13万张。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支出。

一张高规格的ICU病床大概价值百万元人民币,中等的大概在60万元,即便是最基础的配置也需要4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国家为了建设这些ICU已经投入500亿-1300亿元左右的资金了。

还是建设费用,实际上ICU中费用更高的反而是耗材。

所以那些说我们ICU资源没有提前准备,或者说不够努力的,这都是没有道理的。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当然我查资料的时候,还发现有些人可能会比较杠精,他们大概意思就是疫情初期就应该多建设ICU,以备未来的不时之需。

这就是典型的对ICU是啥都不知道的人在 瞎叨叨。

虽然我也不是专业的,但是我当时也有疑惑,然后花费很大精力去了解调查后,才知道ICU建设真的是一个大难题,不然发达国家也不会这么而轻易让我们赶上来。

总得来说ICU就是重症监护室,能进ICU的病人,病情都是比较严重的,甚至只差最后一口气的重症病人。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仍然低估了它的复杂性。

ICU按病理分有综合ICU和专科ICU,专科ICU还可以分为心脏、内科、外科等不同专科的重症监护室。

新冠感染病人一般用的都是综合ICU,而综合ICU的复杂性远高于专科,它承担起整个医院重症监护、资料和康复等任务,病人从这里走出去只有2个结果:一个生,一个死,很少有中间选项。

所以ICU又被称做生命的最后防线。

这也造就ICU重症医学的复杂性,它包含了中枢神经、消化道、血液、呼吸等九大人体系统,这九大系统都可以撑起一个小型的医院了。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而ICU的病人又是其中病情最严重的,最复杂的案例,所以就使得ICU必须在选址、设备、医护人员上配备非常高规格的配套,尤其是设备和医护人员搭建起来非常麻烦。

首先它的选址上的要求就挺多的,我们挑选几个重要的说。

因为ICU收治都是急重症患者,不方便移动,选址时应该靠近手术室、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医疗资源丰富的区域,方便患者检查和治疗。

然后患者身体机理也比较弱,需要减少外界的影响和感染,所以通风、采光、空气净化、合理的分区等都有要求,在选址的时候就需要都考虑进去。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不过ICU选址并没有啥难度,一般大医院在建设的初期就已经考虑到ICU的分布问题,比较难的一些老旧医院和民营医院,因为规划的不好,很难将ICU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但是通过扩建或者改建,最终也能够满足基本要求。

相比之下ICU设备就比较复杂。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综合ICU设备配置参考标准》显示,ICU的设备多达30多种,其中部分设备还有分类,一般会根据医院的级别和发展规划进行配置,高端的ICU配套设备,单床价值百万元以上。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本猫曾经因为床位问题有幸住了一个晚上,虽然问题不大,但是要享受到各种管线几乎布满全身的滋味,只待了一天就被无情的价格碾压出去。

在那以为我就明白ICU不是普通人能住的起的。

那么它们到底贵在哪里?

我简单列了几个设备功能,中国大家可以参考下。

首先ICU里必须配备专业多功能病床。

由于很多病人意识薄弱,甚至毫无意识,所以医护人员会承担起病人的各种作息,那么一张多功能病床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多体位调节、翻身辅助、称重功能、背部X光拍片要求、一键操作、离床警报等等。

ICU病床主要以进口为主,不过很多国产厂家能生产了,这方面价格并不算贵,一张电动ICU病床只要5000元左右就可以买到,产能也不缺。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ICU病床贵的是哪些仪器,比如除颤仪。

很多畸形患者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心脏骤停,如果是心室纤颤等原因导致心脏骤停就需要除颤仪,利用仪器较强的脉冲电流来消除心律失常及室颤。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除颤仪

一台好一点的除颤仪价格超过5万人民币元,其中国产的迈瑞医疗以18%的市占率排名第二,其余都以国外品牌为主。

然后是监护仪,用来监护病人的生理状况,如果出现异常,监护仪会发出警报的装置或系统,是ICU里最常用的机器之一,一台进口的监护仪价格要在10万左右。

2022年12月25日,全国ICU病房里有109万台监护仪,足够我们ICU周转使用,而且国产迈瑞医疗以36.11%的市场占比排名第一,预计监护仪器不会缺少。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图片来源与央视

然后就是呼吸机了,也是ICU常用到仪器。

呼吸机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一般可以分为无创和有创呼吸机。

有创呼吸机可以在患者失去自主呼吸时使用,在新冠疫情一开始缺少特效药的情况下,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来说就是保命的神器。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呼吸机

一台呼吸机的价格在20-24万元左右,高端一点的呼吸机价格在30-40万元左右,价格相对较贵,这是因为其中呼吸机生产难度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零部件多达1000个,核心零部件更是被欧美垄断。

目前(2022年12月25日),中国有创呼吸机是13.1万台,无创呼吸机是15.7万台,按照每10张ICU病床配置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各两台的标准,基本满足正规ICU床位的要求,但是部分可转正ICU和专科ICU还有所欠缺。

好在产能不用担心,中国无创呼吸机生产占全球四成的份额,有创每月可以生产8800多台,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满足以后的高峰使用。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然后还有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

它的全称叫“体外膜肺氧合”,

当人体肺部受到比较重的影响,或者在心肺手术时,可以为病人进行体外呼吸和循环,起到急救的作用。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ECMO

在新冠病毒引发的心肺功能损伤的时,有创呼吸机也会失去作用,此时人体就面临死亡的危险,而“人工心肺机”能将人从死亡的边缘给拉回来。

所以ECMO在早期就是救命神器,但是价格也很贵,普通的都要上百万人民币,可移动的更是高达300多万。

而这个是中国最缺的,每台ECMO系统高度集成,不仅由多个部件、模块组成,还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难度非常大。

其核心关键部件只有国外企业才能生产,所以国内严重依赖进口。

目前(2022年12月25日)全国ICU只有2600余台设备,按照10张床配置1台ECMO的标准,这是我们目前比较紧缺的资源。

不过国家已经成功研发出全套“人工心肺机”,并且获得了上市填补了空白,只不过产能和产业链还需要慢慢搭建。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除此之外还有高流量吸氧仪、床旁血滤机等配套的医疗设备。

所以ICU设备建设难点在于设备精确,投入巨大,如果按照最高规格来建,单床ICU超过百万是非常普遍的。

但这还不是ICU花费最多的地方,后期的维护和耗材才是投入的大头。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王郝医生的透露,医院投入一张ICU的价格差不多110万,但是每年的运营费用却超过440万元,两者比例是1:4,其中其中药品耗材333万元,人工约111万元。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这个数值我们可以表示一定的怀疑,因为数值太刚好了,但是耗材和运营高也是公认的,如果没有国家兜底,一般的医院根本无法搭建起高规格的ICU,就算建立起来了,也无法维持和发展壮大。

很多县级医院为啥有明明建了ICU病房,但是就是发展不起来甚至倒闭呢?就是因为投入产出比高负担不起,盲目建设很容易压垮医院的财政,最终只能被抛弃。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除此之外,这还不是医院最关心的。

因为ICU建设毕竟是一次性的投入,只要地方愿意支持,医院咬咬牙也是可以的建起来和维持下去,更难的是医护人员的培养。

ICU里的医护可不是随便什么医生都可以担任的,因为他承担了医院最艰巨的任务,所以它需要一个专门的学科叫重症医学,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非常多。

我根据2020版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0版)》做了统计,大概可以分为19个理论知识和技能,涉及到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以及13项检测和诊疗技术,非常的全面。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所以ICU的医护比较难培养。

有医生做过估算(袁振华),培养一个医生毕业到能独立值班ICU,起码要1-2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里,ICU医生要不停的进修、学习、培训,而且也要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

而ICU病房至少需要一个学科带头人,以及大量专业的医护人员。

根据《中国医院建设指南》中规定,ICU病房中医生与床位的比例要达到0.8:1,护士与床位的比例应该是3:1,中国的医院里能能达到这个比例的比较少。

而ICU经过3年紧急扩容,这个缺口就更大了。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根据中国目前18.1万ICU病床来算:理论上,我们至少需要14.48万名专业的ICU医生,以及54.4万名专业护士,才能符合当前的需求,可转换的ICU储备医护也需要这么多人。

这还没算专科ICU的次级补充。

那么中国有多少呢?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截止12月9日,我国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可转化的储备医师10.6万人,护士是17.77万人。

这个时间稍微早点,现在应该更多,不过照当时再扩充20-30%的医护作为重症力量补充的规划,ICU医护的缺口依旧十分大。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所以很多ICU病房内,医护几乎是连轴转,即使生病了也不能休息。

现在大家知道为啥我们看到的急诊和ICU会这么忙了吧?

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是我们真的太努力了,现在医院实行的是应治尽治、应收尽收的原则,也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我们的医生努力到累倒在岗位上的情况也不少见,大部分医护累到也要爬起来继续做,而且毫无怨言,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和死神做斗争。

这也是很多小医院手脚忙乱的原因。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毫无疑问,疫情3年,国家保护了我们三年,未来国家还会保护我们无数个三年,也希望大家能多理解一下,相互扶持度过难关。

当然,国家也在积极培养医护人员。

比如焦雅辉在发布会上就提到了几点,第一积极培养综合ICU医务数量,第二对其他专科ICU进行综合ICU知识培培训,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这些人员能够积极的补充到重症医学专业里。

当然还有其他手段,比如更多医学生投入等等。

国家在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弥补我们的短板。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未来,我们的ICU还会遇到许多的困难。

根据疾控中心的吴尊友以及其他几位传染病专家预测,中国会在1月和2月下旬时,再次迎来第二波和第三波疫情,因为此时正好是春节的放假时间。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的ICU病房将会常态化的忙碌,以前我们为了应对疫情大高峰,我们可以建设一些不符合要求的ICU病床,为更多人提供医疗救助。

但是当常态化后,ICU病床就要走向正规,弥补医生设备、医务人员、医疗资源不平衡等等问题,这对ICU又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也就是说中国ICU领域正在走向拐点。

当我们挺过这个拐点后,我们的ICU将迎来质的变化。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中国ICU发展其实特别晚,1984年时,北京协和医院才成立了国内首个ICU病房。

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过后,我们才开始重视重症医学,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在2009年,原卫生部才颁布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正式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县市级医院)必须成立重症医学科。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ICU建设常年落后于发达国家,2020年时,中国每10万人才有4.5张ICU病床,而德国是28.2张、美国是21.6张,我们足足落后了5倍以上。

决战ICU,三年医疗新基建花费上万亿,中国这么做值得吗?

但是现在,我们经历了新冠病毒,将这个差距直接抹平,虽然在质量上,我们还有不少差距,但是规划上、心理上、以及医护人员的储备,甚至整个医疗重心上都开始向金字塔尖看齐,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一定可以还大家一个更完善的医疗系统。

一旦ICU兴盛了,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就会变大,它又可以帮助国产医疗设备崛起,然后重新反哺ICU,降低ICU建设和运营费用。

所以熊猫是无比的看好ICU建设,我们现在的卧薪尝胆,未来回报的必定也是绝世良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