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蓝皮书:AI极可能取代法官写判决,应避免“算法黑洞”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南都讯当前,“AI法官”“AI律师”等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不再是新鲜话题。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司法审判领域,“人机合作”的审判模式或将成为常态,在未来,机器人极有可能取代法官完成判决书的撰写。

法治蓝皮书:AI极可能取代法官写判决,应避免“算法黑洞”

发布会现场

“在司法裁判领域,裁判结果的产生方式实现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报告》指出,机器人学习大量相关判例后,对于类似案件可以做到结果基本公平;对于专业性案件,机器会在论理中学习此前法官的论述,对于该案法官具有较大的借鉴和补充意义,对于常规性案件的论理,机器人还可全面提升法官的工作效能。实践证明,在未来,它极有可能取代法官完成判决书的撰写。

但《报告》也指出,对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理论上也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提出,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可能导致“机器审判人类的法律危机”。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法官系作为人类法官的辅助而存在,并非是由机器独立完成对于人类的审判。但在“人机合作”模式下,机器人虽未能达到与人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地步,但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工具的范畴,基于深度学习而实现的“自我决策”可以让机器人更大程度地影响法官,由于“算法黑洞”等问题的存在,其决策公平性仍需进一步明确。

针对上述争议,《报告》建议,应实现人工智能适用空间的分割。其中要实现情感价值与法律价值的二元分割,将情感的问题交给人,将法律的问题交给机器人,准确地划分人工智能的适用空间;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二元分割,案件事实认定的部分主要由人来解决,涉及法律适用的问题则主要由机器人来解决;新型案例与常规案例的二元分割,常规案件更多依赖机器人解决,以期发挥机器人基于以往案例的学习经验,新型案件更多依赖人来解决,以期在缺乏基础数据的情况下,更多发挥人的价值判断。

同时,《报告》还建议,为解决当事人提出的“算法黑洞”的法律质疑,应构建机器人算法审查制度。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公开制度、人工智能算法裁决制度、人工智能算法救济制度等。

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江苏南通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