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档案”大揭秘
地点: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人物:副院长刘燕京
领域:人工智能
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智能诊断,
到首个生物载荷火箭的发射;
从智能整车决策控制器,
到面向未来养老的智能康养床;
……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零号湾里的一座小楼中,正孕育着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刘燕京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副院长
“如果说一项技术和成果,在高校等科研机构里诞生是从‘0’到‘1’,那么在我们这儿,就是从‘1’到‘10’。”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刘燕京向上海科技说道。
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研发机构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曾提出著名的新型研发机构“四不像”说: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
上海有很多家新型研发机构,但如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这样,由政府+高校+“独角兽”企业组成的新型研发机构,却不多见。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共同投资发起的新型研发机构。”刘燕京向记者介绍道,“在这一体制机制创新中,蕴含着上海市对我们的定位与期待。我们的定位是新一代高端专业智库,是研发与产业转化创新平台,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旨在成为上海人工智能领域的功能性平台,这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四方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活学校、企业等各方优势,更好发挥院士、教授及行业领袖在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人才培育等关键环节的智库决策作用,推动科研工作与企业、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刘燕京看来,现在的研究院好比一台飞机,有了这四台大发动机,为人工智能的这段航程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能。
校内基础研发团队+研究院产业转化团队
打通技术成果和应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发动机,飞机还缺少不了两翼。”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由院士、专家团队领衔的科研团队正在为“飞翔”提供升力和稳定性。
经过四年时间的成长积累,研究院科研团队实力持续增强。刘燕京介绍,目前研究院已有4位院士,6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4位IEEEFellow,50余位双聘科研教授、80余位博士及博士后团队加盟,形成“校内基础科研团队+研究院产业转化团队”的合作模式。
在研究院的成果展厅中,记者看到了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康养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闫维新推出的最新成果康复机器人系统。据了解,该产品以智能多功能护理床为核心,通过产品化的服务模块和积木式的系统模块相辅相成的方式,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传统养老模式转变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服务型现代养老模式。
该系统融合仿生感知认知技术、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生物力学等多项技术,一方面帮助完成肢体辨识下的最佳姿态自调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收集到的各种体征数据帮助找到适宜每个人的最优生活护理、康复姿态及康复模式。实现个性化量化照顾、体征检测、紧急呼叫服务、个性化康复护理等功能。

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智能康养床
刘燕京介绍,该智慧照护康复系列化产品,已经完成所有样机本体设计,下肢康复、手指手腕康复和下肢助行等样机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完成了临床有效性验证。目前,其他功能样机加工调试已经完成,正加紧推动在长三角开展应用示范工作。
“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是创新的策源地。”刘燕京说,从高校实验室里诞生的技术、成果,到应用场景并真正落地,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阶段。“如果说一项技术,在高校等科研机构里诞生是从‘0’到‘1’,那么在我们这儿,就是从‘1’到‘10’的加速。”
“一项技术、成果的应用落地,绝不仅仅只涉及这项技术本身,而是很多项技术的复合叠加。”刘燕京以目前研究院正在推进的新能源电池安全检测技术为例,这项技术本身已有近10年的沉淀,但真正落地,还需要形成完整的标准和产品的工程化,有稳定的支撑,简而言之,是一个“产品化”“工程化”的过程。
“我们同样也起到一个‘翻译’的作用。”刘燕京说,研究院把教授专家们的技术性语言“翻译”给应用场景、企业们听,而在这过程中,就涉及到配备相应的软件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工程化技术人员的团队搭建。同样的,研究院还需要把实际应用场景“翻译”给专家教授听,打通两者之间的沟通,让一项技术和成果快速落地。
“我们要克服的就是这技术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问题,
让专家们安心攻克高精尖的部分。”
探索与思考:在不确定中找确定
近年来,研究院支撑上海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课题研究、战略规划60余项,覆盖十余个省市。8月1日,上海市青浦区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商名单公布,研究院成功入选,服务内容包括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
同时,研究院已经完成了3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建设,40余个国家级、省市级研发课题,累计获得28项国际、国家、省市级奖项。
自2019年揭牌成立以来,研究院在产业转化、公共服务、协同创新生态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刘燕京认为,研究院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路,始终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模式和路径。
“新型研发机构,本身就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如何用好这样的创新,是研究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据刘燕京透露,目前,研究院正在与包括中船、中核、国核、中远等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在内的行业头部企业积极合作,针对这些企业提供的真实的工业数据、场景需求,联合组建产品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我们不是这些企业的‘供应商’。”在采访的过程中,刘燕京坦率地说:“我们希望能和企业们共同提升它们的科研力量,包括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我们有这样创新的体制与机制,我们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从技术研发到行业赋能,从金融、智库、场景到孵化一个公司的人工智能全链条发展。”
今年7月,研究院与华为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昇腾AI产业生态,建设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框架创新实验室“昇思mindspore人工智能框架创新实验室”,旨在逐步完成对谷歌、微软等开源架构的国产替代,合力夯实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关键软硬件国产化,技术自主可控化。
“人工智能产业拥有无限的可能。把握好操作杆、掌握好产业的发展方向,那么飞机一定能翱翔在正确的路线上。”刘燕京对人工智能产业信心满满。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共同投资发起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承担上海市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培育建设任务,重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等工作。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正沛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