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融“城”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南沙,融“城”

开局·百年科学城观察③

从工业重地到科创高地,南沙的标签更新得颇快。

当百年科学城的概念横空出世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南沙最热的词。

变化并不意味着变革。重型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仍是南沙当前乃至未来的支柱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并驾齐驱,是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强化产业链的有效证明。

在全球产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中,南沙正以创新驱动,破题三区融合(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

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即将在广州南沙召开,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开局·百年科学城”全媒体报道,聚焦广州南沙点亮“湾区创新灯塔”。本期推出《百年科学城 奋进三部曲③∣南沙,融“城”!》,敬请垂注。

南沙,融“城”南沙,融“城”南沙,融“城”

大洋深处,碧波荡漾。

当“实验6号”整装待发驶向深蓝,开始执行各类海洋科考任务时,我国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缺终于得到填补。

参与建造的船企——黄埔文冲船厂,再一次改变了大家对制造业、对南沙的认识,而这背后,科研力量不可忽视。

当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时,鲜有人知“华龙一号”首堆核岛主设备和核心软件出自南沙造。

作为国内核能装备研制服务供应商,南沙企业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为福清核电5号机组提供了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等核岛主设备,成功助力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

南沙,融“城”

“华龙一号”核岛主设备蒸汽发生器。摄影:翟莉

从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黄咸家自2013年以来,聚焦核电火灾安全研究,致力于我国核电防火设计自主化,服务于“华龙一号”的防火设计方法及其软件工具的开发。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广州分所副所长苑明哲这样评价,南沙传统产业的存在推动中科院系的成长,伴随着南沙产业的升级,其对科研生态有了更高的需求,反之南沙科研也助推了南沙的产业升级。

这种升级,有南沙近海的天然优势,也需要创新力量的坚持。当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东北大力赶赴改革开放前沿地时,南沙并非珠三角造船业的一枝独秀,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船厂仍分散在广州各地。

科研院所只能利用南沙拥有的造船厂、纺织厂进行合作,逐步成长。苑明哲说,从服务的角度看,他们与传统行业合作更多。但现在,他们感觉自己不再传统。“我们正准备联合华为(南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南沙的安捷利实业公司提供工业4.0智能制造方案,为其提高在柔性电路板和柔性封装基板方面的工艺。”苑明哲说。

2020年南沙三次产业比重为3.45:41.11:55.4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6.14%。在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仍是推动南沙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南沙科学城带来的大院大所大装置,既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会对南沙原有科创平台提出挑战,比如在人才吸引与项目合作上。”苑明哲认为,这会推动南沙的科创平台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更利于推动南沙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抢占新兴产业高地。

以当前火热的第三代半导体为例,目前,南沙已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形成了多项关联产业布局。

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国科大广州学院的建设,将加快推进构建集成电路人才培育、集聚体系,并推动设立扶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以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跨越式发展。

南沙,融“城”南沙,融“城”

产业的发展,人才成为了首要条件。“科学城规模很大,规模大才能集聚人才。”广州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理事长、院长李令奇认为,南沙科学城要成为国际人才集聚区,还需要有足够的产业来承接。

广州科技创新大院大所大装置有很多都在南沙科学城。这里就有原始创新的重要机构,也会带来诸多原始创新人才。这些平台迁移进来,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南沙科学城既培养、又用到原始创新人才来执行科研产出。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认可这种看法,“科研人才能够通过大科学装置聚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大型仪器装备有很大的需求。”

南沙,融“城”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科已成为推动南沙科技创新的重要智力支撑。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是全世界用户数量最多、利用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国际顶尖超算中心,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运行效益最好的大科学装置。2018年7月,广州超算中心联合九家粤港澳高校共同成立了粤港澳超算联盟,携手打造“粤港澳超算资源共享圈”。

香港大学教授林讃育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生成的海量的病原体基因数据以及其他流行病学及生态学数据,基于“天河二号”超算配合高效高精算法技术分析,追踪如H7N9新型禽流感在内的重要病原体的起源、传播和进化。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助理教授潘鼎博士化身“气候医生”,借助“天河二号”强大的计算能力对碳结构进行仿真模拟,为探索大气中二氧化碳存储的方法提供新思路。

南沙需要的不仅是原始创新人才,还需要创业人才。从培养学生到培养企业,一流大学必须为创新闯关“输血”。港科大(广州)承载了这样的期待。

“优秀的老师能带来优秀的学生,优秀学生能带来优秀的企业,优秀企业能反哺大学的科研,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高民说,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大学息息相关,无论是北京中关村,还是杭州的西湖高新区抑或滨江高新区。

港科大(广州)为何能构建这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因为港科大不是校友创业,而是在校学生利用所学的技术与专业进行创业。

深圳企业大疆无人机、珠海企业云洲智能、广州南沙企业晶科电子莫不如此。

始于香港科大的实验室,在香港科技园萌芽,在大埔工业村成长,最终在广州南沙实现发展壮大。晶科电子的种子在香港孵化,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更大的发展舞台,建立高科技工厂和产业化基地。作为一个香港高科技制造企业,要获得发展,晶科电子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和更大的发展腹地,更重要的是需要实验室的设备。

南沙,融“城”

晶科电子无痕车间内,工作人员身穿防护服监控产品质量。

晶科电子当初落户广州南沙,霍英东基金投资了1000万元建造实验室,对企业后期晶片技术转移和研发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南沙,融“城”南沙,融“城”

3月,南沙两次“上天”。8日,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30日,吉利科技集团拟在南沙设立其全国唯一航天业务集团总部。

南沙,融“城”

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

“我们将紧密结合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以南沙为基地,入大漠,出南洋,以早日形成海陆两栖快速组网发射能力为使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以商业化形式快速做大做强。”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郑军信心满满。

科创优势是广州乃至南沙的重要筹码,这一点吉利科技同样不能否认。

航天产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位于南沙的中科院相关院所、港科大的建设将为其带来巨大的人才优势,大科学装置的建成也能为其前瞻研究带来帮助。

南沙传统产业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未来需要更多的科研平台优势与资源,这也反哺南沙产业崛起。

南沙的方案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筹联动,以链式融合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创新话语权。另外,要通过资金链融合增强产业链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政策链融合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

4月27日,2020年度华为广东生态伙伴大会在南沙体育馆举行,华为(南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大会上揭牌。华为企业BG常务副总裁马悦表示,在南沙,华为汇聚各类生态合作伙伴积极支持数字新基建,服务于南沙政府和企业,与南沙区政府将共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并依托该创新中心树立示范标杆,推动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共建产业生态。

生态成为了产业链条的关键词。仔细分析南沙的产业构成,其实可以换一种维度理解。1—3年内有望再造一个新千亿产业集群的新能源汽车产业;3—5年能够趋于成熟的人工智能产业;5—10年能初见成效的生命健康产业。种梯度布局的模式,也让南沙在打造产业生态过程中有的放矢。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联动,也是南沙破题三区融合的要义。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使命,新区重点在于探索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新区为自贸区的创新提供了舞台和空间,自贸区则成为新区产业发展提升了动力;自贸区的精神是开放,港澳作为独立的关税地区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背景下,可以积极推动规则对接的研讨和实践,以规则对接促进自贸区、新区的发展。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互融互促,“三区”能够融合发展的南沙,才是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的南沙。

南沙,有容乃大。

【南方+记者】 柳时强

南沙,融“城”

【作者】 柳时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