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近年来,中国加快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就是“大科学装置”,同时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开展人才国际合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驾护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新征程上看中国,系列报道《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今天(7月29日)播出《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总台央视记者 宋达:

新征程上看中国,共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这里是刚刚落成的位于广州黄埔的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它是中国第一家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装置设备已经基本安装完毕,主要包括高加速试验台、高性能轮胎地面环境模拟试验台等装置,可满足大飞机各类性能测试。我身边就是一个国产民用航空轮胎,它看似普通,却与高端芯片、光刻机等高科技一同列入科研任务清单,成为中国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难题。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轮胎产销国,但航空轮胎却长期依赖租用国外产品,按起降次数缴费。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院长 杨小牛:

第一个它技术确实很难,第二个很多适航标准在美国人的手里。

记者:

他们万一说哪一天不想租给我们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院长 杨小牛:

那就麻烦了,因为(航空)轮胎的使用寿命就三个月。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为了破解航空轮胎和高性能天然橡胶“卡脖子”困境,中科院近几年提出了仿生合成的解决路径,协同攻关仿生橡胶合成技术等核心技术难题。如今已经贯通了航空轮胎国产化的整个技术链条,基本完成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注册运营了科技成果转化载体。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记者:

我们想去做适航认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院长 杨小牛:

不容易。这就是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建立的意义了。我们能对外进行一个标准性的测试,叫通过性测试。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制定适合于我们国家的适航的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院长 杨小牛:

这个叫“高加速试验台架”,就是模拟轮胎在高速起飞跟降落过程中它所经历的一些工况。另外两台就是模拟冰雪雨露的道面,模拟飞机在起飞过程中的摆动摆振的过程。这几个轮胎都是在我们的高加速(试验台),模拟极限的疲劳工况,试到它什么时候经受不住了为止。(实际飞行中)这两种(爆胎)情况的话,可能是要机毁人亡的。摸出这个轮胎的使用的极端工况,我把工况作为轮胎使用的条件写到我的(适航)标准里头去。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中国近年布局建设的77个“大科学装置”中,34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大科学装置”的应用,成为获取原创成果、突破核心技术的利器。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中国还格外重视人才建设,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李晓军:

如果一个纳米球(的大小)对比一个乒乓球,就相当于一个乒乓球对比一个地球那么大。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李晓军曾经在科研院所从事微纳光学研究。2017年人社部出台新政,“鼓励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企业挂职”,这让李晓军看到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契机。四年前,他通过“离岗创业制度”来到广州创业,从科学家转型成为企业家。李晓军说,广东这些年在科技体制改革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试行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来。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李晓军:

在整个广纳院孵化过程中,实际上这些(研发生产)设备还是国家的,我们交一些租金,实际上这个是解决了创业公司一开始资金资本欠缺的很重要的一环,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如今,中国全力优化引人用人机制,扫除人才流动障碍,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记者来到刚刚落成并对外开放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这里汇集了世界一流高校的科研人才,成为大湾区加强粤港澳人才合作的一个缩影。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负责人 须江: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目前是全球所有大学里面独一无二的一个芯片实验室,它规模很大,3000平方米,它拥有全套先进的芯片的设计、测量、测试,还有应用场景的科研仪器。我们做这个实验室的目的其实主要一个核心就是要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需要资源、需要环境、需要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香港籍教授须江曾长期在美国从事芯片研发。如今,他和不少海外顶尖专家齐聚广州,看中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他认为,大湾区广阔空间将有助于他们把海外积累的知识经验尽快落地,实现成果转移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负责人 须江:

要想做“弯道超车”,必须要比人先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早地布局。下一代芯片将是光电融合的芯片,未来可能就是量子芯片。

记者:

超前的领域我们已经开始在布局了?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中央实验室负责人 须江:

对,在科研院所在学校里面,我们已经开始(对光电融合芯片)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了。我相信在接下来的10年左右,我们会有一个初步的技术上的突破,我希望整个的产业可能要花15到20年的时间才会有所起色。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总台央视记者 宋达:

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很多“卡点”、“控制点”技术,还亟需攻克。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唯有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来 源 :CCTV4《中国新闻》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突破“卡脖子”难题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