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枣庄先生(左)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从四川走出去的千古文人苏东坡,以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文坛佳话,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学者的阅读和研究的兴趣,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学术成果。在三苏故里所在的巴蜀大地,也有一些勤奋、认真、有才华的学者,对三苏进行着多年的默默无闻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斐然。其中就包括著名文献学家、宋代文学史家、三苏研究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就是这么一位佼佼者。
早在1981年,曾枣庄就出版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东坡传记《苏轼评传》,后来又出版了《苏轼图传》,影响巨大,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很多观点已为苏学界广泛认可。曾枣庄的苏学研究不仅成果数量惊人,且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他既把苏轼放在整个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对苏氏父子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同中之异的比较对勘中揭示苏轼独特的思想面貌;又如,评论、传记年谱、文集的全面整理等有关‘苏学’的种种专题,他几已囊括殆尽,论述性、资料性兼具,用多种著作形式去逼近同一研究对象,也是他的研究富于整体感与系统性。由于曾枣庄在三苏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他是唯一被央视六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称为“苏学界权威专家”的学者。著名宋代文学史家、复旦大学首席专家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当今苏学研究中,枣庄先生是著述丰硕、自成一家的著名学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苏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并世罕见其匹。”
从研究苏东坡开始,进而延展到三苏研究,曾枣庄已经默默努力了40多年。他的研究成果也受到学界乃至全社会越来越高的关注。3月29日,“曾枣庄三苏研究丛刊”出版座谈会暨版权捐赠仪式,将于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举行。届时,包括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长、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周裕锴,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省文史馆馆员谢桃坊,四川省社科院诸葛亮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沈伯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方永江等专家及业界重要代表,将参加此次活动。
“长者明敏尤可爱”
“一门三父子”的姻亲 他也研究了
曾枣庄先生(中)
“曾枣庄三苏研究丛刊”是一套(十种)丛书。其中既包括《苏轼评传》《苏洵评传》《苏辙评传》三本评传,适合学界和广大读者阅读,也收录了《苏辙年谱》《三苏选集》、《三苏文艺理论作品选注》《苏洵苏辙论集》《苏轼论集》《历代苏轼研究概论》《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等学术气息深厚的开拓性著作。这套丛书共380万字,2018年2月由巴蜀书社出版,是曾枣庄先生过去40多年从事三苏研究的论著集成,新时期三苏研究的一个结晶和缩影。该套丛书是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之一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也是巴蜀书社在省委、省政府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推出的第一个出版项目,对总结新时期的三苏研究,对推动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翻开丛书之一《苏轼评传》,光看目录,就可以看到曾先生的学术风格,活泼又严谨。他引用经典词句,对苏东坡的一生进行细致的评述:“长者明敏尤可爱”——少年时代;“名震京师”——进士及第。 “变出不意”——赴母丧返川。《进策》——“丰财”、“强兵”、“择吏”的革新主张。 “我初从政见鲁叟”——签判凤翔。“丹蒠俄惊返旧庐”——扶父丧返蜀。“新政皆不与治同道”——上书神宗。 “曾见南迁几个回?”——北归和病逝。苏轼对北宋古文革新运动的贡献。 “诗从肺腑出”——苏轼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苏轼对词的革新。“我书意造本无法”——工书、善画及其他,等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写给亡妻的诗词,感动千古。但三苏的姻亲,对他们的文化成就,有怎样的联系?学者的研究是需要做大量的案头资料爬梳工作。曾枣庄先生告诉记者,“丛刊”中《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这本书涉及的资料“非常零散,收集起来相当麻烦,相当艰难。”三苏的姻亲对于三苏的为文为人,又怎样的影响,曾枣庄先生说,“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苏轼。”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氏三父子之间,也经常被进行对比,成为一个有趣的课题。作为三苏研究专家,曾枣庄说,一开始他受苏轼人格和文采吸引,开始研究,为了研究他的家学,“又去研究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在学问上,苏辙肯定比不上哥哥。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弟弟比哥哥做的职位高。”有一次在台湾大学讲学,曾枣庄先生提出一个观点:三苏父子中,文章写得最好的其实是父亲苏洵。当时在场的一位教授非常同意曾先生的观点。曾先生的观点自有其道理,“这三父子之中,父亲苏洵成名太晚,而苏轼苏辙友成名又太早。成名晚,所以苏洵的文章都是经过充分打磨过的,经得住反复推敲。苏轼苏辙成名过早,文章就多凭着才气,修改打磨就显得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发现苏轼的诗文会出现一些用典错误。他是才子型人物,写文章多属一气呵成,出现错误,也是不奇怪的。”苏东坡才华多面,魅力非凡。要对他进行一个恰切的定位和描述,是难的。在曾枣庄看来,“苏轼在很多领域内成为创新型的大家。如果非要给苏轼一个定位,我觉得可以这么说他: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通才,找不到第二个能跟他的整体成就相媲美的。”
研究角度新
30年前就提出“苏轼也是革新者”
谢桃坊
曾枣庄1937年出生于四川简阳,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宋代文学研究会顾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学术顾问。主编有《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宋辽金文学部分。他早年从事杜诗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重点从事三苏研究,至今已有40多年。相关著作包括《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年谱》、《苏辙评传》、《三苏传》、《三苏文艺思想》、《三苏选集》等重要研究专著。用“毕生心血献三苏”,“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东坡成果数量最大、形式最为多样的学者。”这样概括曾枣庄的学术生涯,是恰切的。
曾枣庄虽已81岁高龄,但仍未停止研究工作,至今笔耕不辍。2016年,在第31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暨2015年度优秀古籍图书评奖会上,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苏轼研究专家曾枣庄显示主编的《宋代序跋全编》荣获一等奖。2018年上半年,巴蜀书社还将推出他的500万字之巨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宋代史论分类全编》;明年,巴蜀书社将推出他主编的学界首部《三苏文化大辞典》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宋代文艺述评全编》。现在,他仍在主持编纂《宋代三苏文献研究资料》《三苏书信全编》等。
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关于三苏的研究成果,不乏大家,名家,成果丰富。作为《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评传》的作者,以及众多“三苏”论文的撰写者,曾枣庄研究三苏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四川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谢桃坊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枣庄先生的三苏研究,角度新颖:不只是从文学的角度,还重点研究他们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三苏,更全面、深入到他们的人格、心智、思想,彰显‘一门三父子’的精神魅力。”
曾枣庄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涉足中国古典文学是社会原因和个人兴趣所致。也正是这种跨专业研究,在与曾枣庄有多年友谊、同样也进行苏轼研究的谢桃坊研究员看来,“形成了他研究文学的一个特点:政治理论素养过硬,研究角度新颖。他是新时期第一个给苏东坡的政治观点进行‘平反’的学者。评价苏轼就牵涉到对王安石的研究,在研究界曾经出现不少贬低苏轼政治观点的声音。而早在1978年,曾先生就发表文章,第一次提出苏轼也是革新者。”
早在1981年,曾先生就写出《苏轼评传》,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东坡传记。在该书中,曾先生提出,苏轼并不是不少人认为的是守旧派,而是一位政治革新家,只是他与王安石的革新思想,有所不同。该书被评论界视为“率先为苏轼的政治立场‘平反’,“在苏学界,为研究苏轼开辟了新的思路。这本书的影响力延续至今。”时间过去30多年,谢桃坊对这本书在当时给他带来的深刻印象,记忆尤深。
撰写国内学界第一部《苏洵评传》、《苏辙评传》
三苏研究丛刊(十种)永久性版权捐给巴蜀书社
相比苏轼,学界对苏洵、苏辙的研究较少。曾枣庄的苏轼研究,则辐射到三苏的研究。他撰著了国内学界第一部《苏洵评传》、《苏辙评传》、《苏辙年谱》,首次整理出版了苏洵《嘉祐集》(与金成礼合作)、苏辙《栾城集》(与马德富合作),均具填补空白的意义。在谢桃坊看来,曾枣庄眼光独到,掌握大量资料,是曾枣庄学术研究的一大优点,“他掌握了大量的文献做基础,用功极深极细,立论可靠。”
作为一名低调的学者,曾枣庄先生对三苏研究,贡献了大量心血。他是海内外三苏研究的积极倡议者和推动者,从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之初即投身其中,曾长期担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曾倡议召开全国首届苏洵学术研讨会、苏辙学术研讨会;并与十余位海外生友长期合作,共同探讨三苏文化;多次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讲学,为扩展东坡文化、三苏文化的国际影响推波助澜。 曾枣庄先生还是一位无私的三苏研究者。他于2013年1 月将自己的全部藏书和手稿等无偿捐赠给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建立了“曾枣庄三苏文化研究室”,所赠图书和资料无偿供三苏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2014年7月,曾枣庄先生又将其四十余种编著作品捐赠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供人大学子使用。他还将自己的八千多册藏书无偿捐给眉山的三苏相关文化机构。据曾枣庄先生2018年3月27日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在29日举行的座谈会活动中,他还将向巴蜀书社捐赠其这套三苏研究丛刊(十种)的永久性版权,“希望我的研究成果能惠及更多的读者。”
1979年,谢桃坊在省图书馆就认识曾枣庄,对其学术之路深有了解,“在我看来,枣庄先生对三苏的研究时间之长、成果之多、影响之大,而且学风非常纯正,在当下的学界,是含有匹敌的。而且他的研究,在如今的高龄状态,依然在延续。他还刚编辑完稿了三苏大辞典。这些都是令我真心佩服的。他沉潜研究苏学40年,多年如一日,不在学术热点上跟风,是一名相当了不起的真学者。”“研究苏轼的人何其多,读完苏轼全集的人何其少啊!”成都市社科院研究院李景焉先生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感慨道,“我钦佩曾先生在学术之海艰苦遨游的精神。这套从书的出版,意义深远。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从中读到感兴趣的内容。对于业内的学者来说,也能很方便找到想要找到资料。他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曾枣庄的研究依然在继续。今年上半年,巴蜀书社还将推出他的500万字之巨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宋代史论分类全编》;明年,巴蜀书社将推出他主编的学界首部《三苏文化大辞典》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宋代文艺述评全编》。现在,他仍在主持编纂《宋代三苏文献研究资料》《三苏书信全编》等。
与曾枣庄有近30年交往之谊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党组书记蔡竞,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他的感佩,“枣庄先生做研究,很深很细。比如他对三苏的研究,全面、丰富,准确,需要对大量资料的爬梳,以及相关文本的点校、勘误、补齐,这是非常枯燥的工作。但他默默无闻做了很多年。坦白说,在商业化社会,这种奠基性基础研究工作得到的经济回馈是很有限的,但是他做出的文化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枣庄先生已经年迈,身体状况也不好,但他如今依然还在坚持研究,令人敬佩。”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