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
张文宏又双叒叕说了“大实话”!
“这次中国疫情防控,一开始我们用的全是‘人工’”
“我很不愿意大数据把我们医生替代掉”
“去年12月AI能否识别出新冠CT并发出警报?”
……
这些看上去有些“拆台”的话
实际上却给人工智能的发展指出了一条路
我还是要先给大家泼一盆冷水。
在和前微软高管沈向洋等科学家的论坛讨论中,作为唯一一名医生,张文宏表示:虽然人工智能目前如日中天,但遗憾的是,这次疫情控制主要是靠传统的智慧和城市管理来实现的,包括这次对疫苗靶位的预测、序列检测速度的跟进、药物靶标的发现。
“人工智能只是个起点,一开始我们用的全部是人工。”张文宏说,最初上海援鄂医疗队去武汉时,他们希望人工智能在物质调配上能发挥很大能力,知道防疫部队缺什么,并能迅速调配全国的物资,医护人员一到病房,口罩、防护服包括呼吸机都能到位。
接下来他话锋一转——
“但是什么数据都没有,依然靠的是一辆辆车从上海开过去,把最紧缺的医疗物资送到前线。”虽然后来智能资源调配跟上了,但并没有全面改变这种局面,最主要的还是靠医务人员。
张文宏认为,这次疫情之后,我们需要反思,将来人工智能可以如何改善城市管理,包括加快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预警速度。
比如,疾控公共卫生领域的数据、真实世界的数据,如何第一时间汇聚到大数据平台?“这次新冠CT表现和以前的流感、其他肺炎完全不一样。能不能在去年12月就通过AI识别,检测出新冠病人的CT和普通肺炎病人的不同,并进行预警?”
要建立这个体系,打破数据孤岛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我很不愿意大数据把我们医生替代掉,我也很不愿意大数据往那里一放,X光片就不要了。”张文宏觉得,人工智能在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的运用,应该是把线上数据和线下数据进行融合、提出预警,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比如,今天多少个航班进来,所在国家的疫情如何,我的医疗资源要增加到什么程度等等,让人工智能发挥更大作用。
“我非常期盼未来线上线下的结合,这样我作为医生也不会失业。”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