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在北京揭晓,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因其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出系统、创造性工作,以及在大知识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成为首位“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另外还有70个项目成果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各奖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11年1月6日,代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迄今,该奖先后授予198个单位及行业机构, 210个创新成果和项目,699名学者及专家表彰奖励。而“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是今年第一次设立。

潜心研究
1959年,陆汝钤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83年任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1980-1987年任计算机科学研究室主任,1987-1990年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1991-1994年任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陆汝钤院士以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做出了系统和创造性的工作,是中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与此同时还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兴趣。
1959-1963年陆汝钤在数学所师从华罗庚院士,并在陆启铿院士指导下从事多元复变函数论研究。早期的主要工作是1972年起进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2-1974年研制了DJS-21机上Algol60编译程序改进版。1975-1981年倡导并主持旨在软件机械生成和自动移植的系列软件计划(XR计划),在此期间提出了可统一各类优先文法的广义优先文法,给出了有效的分析算法及相应的正确性证明。
在形式语义学方面,陆汝钤研究了逻辑语义、代数语义和分布式语义,证明了任意Horn子句集的模型论语义和最小不动点语义的等价性。给出了能描述动态控制结构的基调式代数语义。把平面的Petri网扩展成多页的Petri/Riemann网(P/R网)作为进程模型,获得了演算的最大真并发结构。

创新应用
陆汝钤还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做出了系统和创造性的工作。1982-1984年设计并主持开发集逻辑过程和产生式于一体的模块式知识工程语言TUILI。1985 年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DAI),把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设计并主持实现分布式逻辑推理和基于分布式推理的城市交通管理软件。1987-1990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完成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的研制,应用于国防和经济的二十多个领域。1988年提出Pseudo-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PNLU, 类自然语言理解)方法,作为一种简易但有效的从书面语言素材自动获取知识以快速构造基于知识的系统的《天蜂》技术,可把ICAI(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生成技术从初期的手工编制、和后来主流的用写作软件编制,推进到基于知识的自动生成;将PNLU应用于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则形成一套基于知识的管理软件快捷开发技术《天鹰》。1994-1997年研究常识问题,设计并建设了面向agent和本体的大型常识知识库《盘古》.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少儿图灵测试系统和成功的少儿图灵测试。1990-1995年提出一套全过程计算机支持动画自动生成技术《天鹅》,在艺术创造领域发展了人工智能。
2005年陆汝钤提出“知件”和“知识中间件”概念,作为从软件中分离出来的领域知识的独立商品化形式。并进一步研究了知件工程、基于知件的软件工程、软件/知件协工程及其生命周期模型。拓展了基于量子逻辑的格值量子有限自动机,给出并证明了其上的广义泵引理。证明了希尔伯特空间上的该类量子自动机全体对复空间维数n构成一个真包含谱系。研究了量子进程代数的代数语义,证明了两个量子进程代数双模拟当且仅当相应的种子代数深度同构。
成就卓越
陆汝钤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撰写和主编出版著作十余部。其中两卷本《人工智能》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被许多高校用为教材。《计算机语言的形式语义》及其两卷扩充版《计算系统的形式语义》系统地总结了该领域的成果。《Knowware the third star af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在国际上全面地介绍了知件的创新思想及研究成果。《软件移植:原理和技术》、《专家系统开发环境》、《Domain modeling 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a formal approach》和《Automatic generation of computer animation》分别系统总结了XR计划、《天马》、《天鹰》、《天鹅》四个项目及有关成果。《Algol68导引》是国内唯一研究Algol68语言的专著。所有这些中英文专著中陆汝钤均为唯一/第一作者。陆汝钤主持编撰《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三版》并获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贡献奖。国际上在热烈探讨大数据之后逐渐提到了要从大数据获取大知识,但尚无人对大知识进行具体研究。最近陆汝钤在国际上首次给出大知识的10 MC 特征刻画并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了各个MC特征的定性和定量参考标准,进一步地给出了大知识工程的初步定义及其生命周期模型,这是陆汝钤院士最新的研究成果。
陆汝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奖,1983年获中科院重大成果一等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华罗庚数学奖,2014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另外曾获科普创作一、二、三等奖,在第三和第四次中国科普作协代表大会上两次被评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这次陆汝钤院士获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是他在人工智能领域多年来辛勤耕耘得到的最高荣誉。
据悉,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将于12月8日~10日在苏州举行,同期举办方将发布《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报告》。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