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恶意P图,散播造谣信息,网络上各种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层出不穷。
近日,一则被造黄谣进行反击的投稿在网上被热议,同时也引发了大众更多思考,被造黄谣绝不能忍气吞声。
➤ 被同事造黄谣,女生果断反击
投稿人偶然听到男同事A说,老板之所以会重用投稿人,是因为二人之间有不正当关系,自己还看见老板带着投稿人从某酒店出来。
投稿人听后直接找A对质,并报警称自己被迷奸,但对此事没有印象,有同事可以作证。

投稿截图
投稿人、老板及同事到警局接受调查,经过查酒店监控、查行程等方式,证明投稿人及老板之间并无不正当关系,造谣者A坦白说自己是胡说八道,连连道歉,第二天自动离职。
➤ 被发布虚假不雅视频,女生锁定嫌疑人
2022年5月12日,受害人收到一男性好友消息,告知她有人发布声称与她有关的淫秽图片和视频到色情网站。
受害人通过核对共同好友等方式将怀疑范围缩小,最后锁定了嫌疑人苏州大学学生赵某峰,今年1月,赵某峰承认该事件是自己所为,警方将其抓获时,他已将发过的帖子删除,最终赵某峰受到拘留10日的处罚。
➤ AI换脸,以假乱真
网红特效合成师洪某将多部影视剧中男演员的脸通过AI技术替换成自己,在他的合成视频中,不仅对俞飞鸿和贾静雯两位女演员左拥右抱,还与迪丽热巴、古力娜扎亲吻,事后被粉丝殴打,目前相关视频已被他隐藏。
不仅如此,在广州地铁上,一女子的照片被人AI一键脱衣,并被造谣在网络发布,受害女生已采取维权措施。

博主原图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造谣、网暴、恶意P图等行为与日俱增,已严重侵害他人人格尊严且违法。
从民事责任角度看,造黄谣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
从行政角度看,造黄谣行为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
从刑事责任角度看,造黄谣可能涉及侮辱罪、诽谤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等罪名。

解决之道在于多方共治,就受害者来说,应及时固定和保留证据,对谣言内容、造谣者ID、谣言信息传播量等情况进行取证,联系相应平台阻止侵权行为继续发生,如果侵权人不停止相关侵权行为,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就平台来说,应加强内容审核管理,提高谣言甄别能力,完善平台举报等功能,主动采取措施阻止谣言蔓延,对已经存在的网络谣言及时清理,建立溯源机制,必要时将造谣用户移交有关部门追责。
就监管部门来说,应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我国现有法律已经作出规定并形成一整套规制制度,但造黄谣现象仍层出不穷,说明现行法律还需完善。对造谣者的惩处不应只局限于行动本身,还要形成威慑力,相关部门须加大惩处力度,提高造谣成本,让其他人不敢造谣,不能造谣。
肃清网络环境,创造网络文明,还需多方共同努力,当事人及时反映,果断维权,平台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加大惩处力度,共同营造网络清朗环境。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