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36年,当时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提出了一种可以自主思考和计算的机器的概念。从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始了。人工智能以人为本,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阿兰·图灵的论文《关于可计算数以及对于可判决性问题之应用》,提出了最早的人工智能设想。他设计的机器被称为“图灵机”,而检验这种机器的标准则被称为“图灵测试”。如果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可以自主思考和学习的人工智能。今天,我们称这种人工智能为“通用人工智能”。

图灵的论文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类将继续创造人工智能。而我们人类就是被创造出来的。在谈到人工智能时,大多数人会想到模拟机器人,它们看起来像人类一样聪明、勤奋工作。然而,目前的技术还远远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家认为,要制造出和人类一样的人工智能需要跨越三个层次:算法智能、语言智能和想象智能。


·第一个层次是算法智能。例如IBM公司的超级问答系统沃森,谷歌公司的围棋机器人阿尔法购、李菲菲主持研究的ImageNet视觉数据库以及现在大火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些都属于算法智能。

·第二个层次是语言智能。也就是可以和人类进行无差别对话,理解语言中的隐喻并具备对世界的常识认知,就像《星际迷航》中的电脑一样可以回答人类的任何问题。
有人说ChatGPT不是可以对话的人工智能吗?其实不是,这里面有本质的区别。ChatGPT完全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这个我们后面会再讲。
·第三个层次是想象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有个定义他说:“智能的真正标识不是知识而是想象”。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只有具备了想象力的智能才是终极的人工智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