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虽然机哥我的主营业务是科技数码,但其实骨子里呢,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硬核科技理工猛男。
所以,机哥时常看一些前沿、猎奇的科技类新闻。
只是这新闻不看不知道,一看,属实是把我吓了一跳——

脑细胞...活体...还™居然是计算机?
若不是左下角的发布时间赫然在列,机哥差点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2077,快进到和强尼银手以我残躯化烈火,炸荒坂塔去了。
转头再看了看评论区。
发现网友们,无不是在惊呼“科幻片诚不欺我”系列。

联想能力比较强的老哥,都在脑补「沙丘」里的真·人肉计算机「门泰特」。

既然都提到老鼠,那咱家的鼠鼠自然是逃不了了。
鼠鼠我呀,机械飞升咯~

只是玩笑归玩笑、调侃归调侃。
难不成这个鼠鼠计算机,真的是科幻片里,那种能秒天秒地秒空气、统治人类八辈子的超级计算机吗?
咳咳。
在正式认识它之前,咱不妨先康康它长啥样吧——

说实话。
当机哥我看到它时,第一眼倒不是错愕、惊艳、语无伦次。
而是jio得好生面熟,似乎这个妹妹我曾在哪里见过。
直到,机哥看到了我家楼下那个小学生手里的「爆旋陀螺」...

不过,机友们也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哈~
虽然,这个陀螺...
啊不对。
虽然,这个计算机,长得是很像个陀螺。
但其背后的技术含量、行业意义,可能远超我们普通人所想象。

首先,咱们要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活体计算机
活体计算机,也可以称之为生物计算机。
顾名思义,就是抛开传统的硅元素,以生物体内的有机体制成的计算机or芯片。

肯定有的机友会问,为啥好端端的硅元素不用,要去探索生物体的奥义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发明计算机的初衷了。
正所谓计算、计算,计算机从问世之初,就是来辅助我们进行各种数值计算、逻辑推演的。

为啥不要人来算呢?
嗐,懒惰才是第一生产力嘛...

为了提高躲懒生产力,就必须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
这话本身是没有错的,科学家们也都确实朝着这个方向去的。
只是转眼间,计算机问世已然七十七年,可如今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好像也没聪明到哪里去啊...

就在大家都在卷制程、卷工艺的时候。
有那么一批科学家实在看不下去,他们jio得,与其一直让计算机拙劣的模仿人脑,倒不如一步到位,上个真家伙算了。
而这一干,就是三四十年。

虽然机哥所说的话,与现实情况稍有偏颇。
但有一点想必大家都不会否认,那就是——
大脑的精密程度,远超世上任意一枚芯片
像这次的鼠鼠脑细胞计算机。
便是科学家们,将编程过的鼠鼠脑干细胞的神经元,安装在了光纤和电极网格之间,变相充当计算机的中继器、传感器。

可细胞终究不像芯片那样,非0即1。
为了拿捏这些鼠鼠细胞躁动的特性。
科学家们动用了10种不同的电脉冲和光线来回刺激训练,让这些小小神经元逐渐适应各种环境,借此找到它们的反应规律。
然后,再根据这些不同的反应,逐一编写运行程序...
这样一来,一个“平平无奇”的活体光线传感器,不就大功告成了嘛~

但它能做的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要知道生物计算机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采用生物能驱动。
使用起来,就像养宠物一样,只要定时供给营养液就能运作,就可以完全独立“生存”。

功耗、发热啥的就更无需担心,头脑发热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生物计算机上。
科学家觉得,这种技术还可以运用于活体肌肉机器人身上,充当机器人的器官,从而让机器人也拥有更真实的光线感知、应变能力。

所以你说这种技术得不偿失,不如传统的二进制计算机嘛?
反正机哥jio得,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真·人造人、甚至是赛博义体的技术铺垫。
不求哆啦A梦、人造人18号了,来个2B都行。

说起来。
除了动物细胞,其实真菌,也能作为活体计算机。
前段时间,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的科学家们,就在实验室里成功打造出了一个「蘑菇计算机」。
当然,不是这样子哈。

是介样的——

不同于动物体细胞个例独行的臭脾气,真菌,也就是蘑菇,其实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就是——
它们的菌丝会在土壤里纵横交错,自行组织起一个庞大的思维网络,在这个网络里,真菌与真菌可以直接沟通、信息交互。
...
乖乖,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现成的神经网络系统吗?

就像电影「阿凡达」里的“伊娃”一样,它是潘多拉星上所有生物的思维意志共同体,是这个星球“云盘”里的个人意识。
所有生物都能借助这个平台,实现自由上下行、互联互通。
真菌网络也是类似,只是没那么庞大足以覆盖全球而已。

说来也挺搞笑,人类这些年苦心积虑的压榨处理器性能、提高制程工艺、拉满带宽...为的就是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生态愿景。
哪知道这功能,路边随处可见的小蘑菇与生俱来...你说气人不气人。

除此之外。
由于真菌那超乎常人求生执念,也使得它的生长方式,往往都是暴力穷举法。
这原理,其实就类似海王、海后们的“广撒网”操作,不指望每个方向都能有所收获,但求一个最优解即可。

于是就有人想到——
如果用它们来做道路规划,是不是也是可行的呢?
你别说,还真行。
早在201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科学家Atsushi Tero,便以燕麦片来模拟东京市内的居民区,以及各个人流量大的区域。
然后让一种形态很类似真菌的黏菌生物,在培养皿里自行发育。

一开始,正如所有人的预料那样。
黏菌一鼓作气、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开疆拓土。

但让它获取到新的养分之后,就会节流开支,砍断掉那些没有意义的旁路、弯路。
你瞧,就连细菌都懂“集中精力办大事,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道理。
时间才过去26个小时,Atsushi Tero发现黏菌就已经彻底贯通了所有的燕麦片,并形成了一个十分稳定的高速线路。

再将这个图,与东京地铁实际图一对比。
也是彻底将所有人惊呆。
人类花费一百多年总结出来的最优解铁路网,居然和真菌“自研”的高速公里,几乎一毛一样…

这个消息一出,在当年也是引发了全民真菌热。

各国的科学家、道路规划局们也都开始养起了这种黏菌,对照起自己国家的道路、铁路网。

(西班牙高速路网 | 黏菌复刻的道路网)
…
总之机哥这么一番看下来。
不光是对这些科学家们对寻求真理的偏执,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是瞬间对我锅里的那几颗金针菇,肃然起敬。

所以你说,这金针菇是不是也找到了人体内最畅通的线路,避开了所有的消化系统,才能做到和我们昨天见、今天见、明天见、天天见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