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生在5年的校园生活中会借阅哪个类型的书籍,阅读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做过哪些读书笔记?
一节课上老师的讲解时间是多少,与学生的互动时间是多少,课堂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三角形的概念,在哪本小学数学书中出现过,每次出现时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
可能你会说,通过人工记录,这些数据都能掌握。但如果扩展到每位学生、每位老师、每个学科,单纯的人工记录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事实上,在上海的学校中,世界外国语小学已经引进人工智能的图书馆系统,记录每位学生小学期间的阅读轨迹;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引进课堂智能平台,基于数据分析和理性证据的诊断,精准了解教师的授课行为;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结构化梳理,还增加连接生活的拓展等,让孩子破解发展高阶思维的奥秘……
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在课堂上得到应用,也正在推动一场贯穿教学管测评全方位、全场域的一场变革。
今天,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论坛继续举行,“长三角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和“智能教学:从标准化到个性化”“课堂变革: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教育先行”“仿真实训:从结构演示到情境构建”四个平行分论坛相继展开,聚焦大规模个性化智适应学习、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虚拟仿真、智能诊断、智能评估等前沿话题。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首先要有人
“人工智能教育要有人,尽管人工智能的特点是来替代人工,一旦替代人工以后,人就有更多的机会做人应该做的工作。”在上午的论坛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做了主旨报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首先要有人》。
“马斯克在美国开了火星人学校,目标是培养下一代在火星上生活的人。人工智能时代给我们打开的是全新的空间,教育一定要充满想象力,如果停留在高考、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教育是不负责任的。”倪闽景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成为不一样的人,人工智能则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倪闽景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特点是从物质匮乏到时间匮乏,最缺少的是时间,“人工智能时代最需要的,就是让孩子从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育当中走出来,基于人工智能提高孩子的责任感、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健康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
“
我的孩子四年级,孩子作业辅导问题是老大难,如果做数字化转型,我最美好的愿望是,所有主观题能够智能诊断批阅讲解,我回家之后不用熬夜给孩子讲题。
”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在“长三角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中,用这样一句话为发言总结。这位师范类院校、智慧教育学院院长的期待,代表了更多家长的心声。
数字化转型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一美好愿景,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始实践探索。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说,宝山正在推进关于教育模式的深度变革,尤其通过教学1+1和课外辅导一对一的探索,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
“宝山区在城郊结合部,有的学校特别好,有的不是那么好,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借助于教学1+1和一对一工程。通过作业一对一,希望让学生作业减负,不同的学生不应该做相同的作业。”张治说,很多学生做作业的时候遇到困难,家长首先想到辅导机构,但不仅花费很多金钱,还需要很多陪伴时间,如何在学业方面让家长减负,“我们在推进作业辅导一对一方面借助数字化转型。”
把鸡飞狗跳的事情交给机器,把母慈子孝的事情留给家长
2012年,闵行区正式启航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电子书包从45个学校开始启动,一直到现在几乎全覆盖,“整个过程非常痛苦,”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说。
近10年过去了,如此痛苦的过程,为何仍要坚持,恽敏霞在“智能教学:从标准化到个性化”论坛上给出了答案:“2019年,闵行区申报创建第一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我们当时提了一个口号——‘基于数据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如果走智能化的道路,信息化可以解决痛点的问题,它就是有生命力的,甚至可以像书童一样,有情感交流。”恽敏霞说,这样就可以把鸡飞狗跳的事情交给机器,把母慈子孝的事情留给家长。
痛苦的不止闵行区,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余维永说,黄浦区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步比较早,同样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和痛点。
余维永介绍,黄浦区作为教育改革信息化融合教与学改革的实验区,思考在教和学方面,基于之前所有的大数据的情况下,能不能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精准分析、进行精准教学,“我们希望学校老师能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由信息化基于精准的支撑,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非智力化的人文的关心上,也让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精准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它跟其他孩子的不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跨学科评课不再是老中医讲经验
在“课堂变革: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塑”论坛,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AI+OMO课堂实验学校项目学校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启了课堂智能分析平台( http://lab.aiclassroom.net ),课堂智能分析实验室联盟正式成立。
AI+OMO课堂到底能带来什么?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校长眭定忠直言:第一,课堂智能分析有助于校长领导力提升和校长治校水平提升;第二,基于数据分析和理性证据的诊断,对教师教和学生的学有精准指导作用。
“
我做了20年校长,评了很多课,但老师最不爱听的就是校长评课。因为大部分都是跨学科评课,老师把你当做老中医,讲的都是自己的经验。
”
眭定忠举了个例子,比如同课异构,依托AI+OMO课堂,“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师40分钟里讲了6980个字、另外一位老师讲了8210个字,一位老师在一堂复习课里,‘解’字讲了116遍,这是典型的以做题方式进行复习。依托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做很多数据分析,之后再给老师提出建议,具体到哪个地方可以改进,再去听课,就不会不受欢迎了。”
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的昌林路校区,一千个学生每天要跳一个半小时的芭蕾舞,去年线上授课给学校的芭蕾舞教学带来很大冲击,一个老师对三十几个孩子的训练方式被颠覆。
校长周怡说,现在学校依托上戏舞蹈学院专业支撑,在编写3D建模的舞蹈书,只要用移动终端扫一扫书上的二维码,一个3D芭蕾女孩或者男孩就出来了,“每天学习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平台用微视频方式分享给老师,老师可以做一对一精准点评指导。”
“在技术赋能的今天,我们可以用技术加上教育的艺术,把它融合回归最后让孩子喜欢到学校来,喜欢学习、愿意学习,最后能够持之以恒的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周怡说。
人工智能也要从娃娃抓起
8日下午,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在在上海世博中心红厅举办,中华飞天第一人、航天英雄杨利伟发来视频祝福。中国探月三期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兼环绕器总指挥张玉花向青少年介绍了AI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并发出号召:“更广阔的浩瀚宇宙等待着新一代的航天人去探索,新一代的力量可能就会来自热爱人工智能的你们。”
都说人工智能要从娃娃抓起,像人工智能这样的专业领域青少年该从何学起?“兴趣非常重要。”图灵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约翰·霍普克洛夫特)在圆桌论坛上表示,“我与多位全球图灵奖得主的交流中发现,他们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对于自身的研究领域非常感兴趣。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青少年从现在起就可以做一些准备,等机会来临就能获得成功。”
上海的高校也正在为这些未来的人工智能人才铺路,在9日上午的“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教育先行”论坛,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延峰介绍,为了打破院校的壁垒、学科的壁垒,联动校企力量,推动高校学者与产业专家探讨产教融合的全新模式,2020年由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同济大学发布了AI+X微专业。
2021年1月份在华东五校教学协同中心的组织下,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联合华为、百度、商汤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的联合体,AI+X微专业正式开班。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周爱民说,人工智能从小朋友开始,到K12、到大学,华东师大已经开始探索博士人才培养。
课堂智能应遵守伦理公约
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不少人也会有担忧,学生、教师的隐私如何保护,被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他们是否有知情权?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陈霜叶在论坛上同时发布了5条课堂智能分析伦理公约。
课堂智能分析伦理公约由华东师大课程所牵头,凝聚学界和业界主要共识形成——
完全基于自愿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对本研究目的、研究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具备知情权,有权对程序提出相关质疑;
所采集的文本、音频、视频等一系列多模态数据将严格保密,仅用于研究使用。所有数据采用一定的加密和权限手段,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防护,确保不被外泄和窃取;
本研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暴露姓名和身份,个人与单位信息;
本研究涉及“声音资料”“图像资料”等会采取特殊的处理和保存措施,进行数据脱敏,确保所使用的数据无法关联到教师与学生真实个人;
本实验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在学术期刊/书籍上进行发表,涉及到所采集的文本、音频、视频等数据的使用,将在数据脱敏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发表。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