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俊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医学健康产业深度的融合,由此催生出“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新业态,而5G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智慧医院建设的进程。
5G就在眼前,医院该如何“接招”?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谁来主导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医院与企业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围绕5G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开展创新应用?5G网络、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将给未来医疗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
在2019年10月24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医院临床专科建设与发展论坛(简称专科会)分论坛六上,在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张国庆的主持下,以“5G时代的智慧医院”为主题,来自医界和科技界的六位大伽分别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与分享。本次分论坛由武田中国血液制品事业部特别支持。
专家云集 分享5G时代的智慧医院建设
5G医疗应用场景,像看“科幻小说”
不久前,骨科叶哲伟教授团队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高清视频画面,佩戴MR眼镜实现远程指导手术。这是全国首例5G+MR+云平台(混合现实)远程骨科手术。
5G技术最大的应用是远程医疗。5G时代和4G时代的智慧医院建设究竟有什么不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认为,智慧医院可以充分利用好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特点,以实现4G状态下存在技术障碍、无法实现的智慧化医院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
孙晖认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工程,应采用由医务处推动、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医疗信息化内容的优化和更新。据他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目前正着力打造5G时代下的智慧医院建设,其中作为试点的金银湖院区明年4月份计划投入使用。该院区与湖北移动签订5G战略合作协议,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围绕“患者服务、临床服务、运营管理、后勤保障、节能降耗”等方面部署智慧化应用,优化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畅想5G的应用场景,就像“看科幻小说”,一切都充满想象。未来,5G将应用在远程医疗、移动病程管控、AI人工智能辅助、远程超声、远程急救、远程教学培训、5G+混合现实远程会诊手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慢病健康管理、智慧病房、刷脸就医、智能导诊与院内导航、智慧院区管理、医院物流机器人、智能建筑、智慧安防和指挥调度中心等多个方面。
“智慧”医院标签,需要数据治理
目前,数据利用能力已经成为阻碍医院智慧化进程的绊脚石。“信息孤岛”情况依然存在,“数出多门”导致数据利用困难,虽有海量数据,但业务部门不能用、不敢用、不愿用。各个业务部门重复建设系统,数据资源缺乏提升机制,数据人才短缺,也制约了数据的共享与开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副书记胡建中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副书记胡建中认为,真正要建设一个智慧医院,核心基础还是医院信息化以及信息化的数据质量。其中,大数据的利用是智慧医院的关键。真正能让医院挂上“智慧”的标签,还需要去做数据治理工作。
至于如何解决医院数据治理?胡建中认为,首先要“摸家底”,明确医院有多少数据、有哪些数据、主要来源、各类病种和数据量情况等。第二步,要找出这些数据存在的问题,如患者年龄不对、没有地址信息、取不到患者的症状信息等问题,然后基于业务部门的需求,去找深层原因,究竟是医务人员操作不小心导致的数据填报错误,还是系统设计的流程有问题?第三步,医院需要有分析数据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数据治理工作。最后还要根据能力成熟度模型对医院数据治理的成熟度进行持续地评价。胡建中强调,医院需要专门进行数据治理的管理部门、承担部门以及实施部门,这样才能把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问题解决好。
智慧医疗时代,医院慢进则退
2019年被业界称为5G商用元年,谁拥有了5G,谁就占领了信息化的高地。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张国庆认为,“5G+人工智能”开启了智慧医疗的新时代。智慧医疗时代,医院慢进则退。
张国庆表示,智慧医疗的难点问题恰恰是5G的“用武之地”,5G智慧医疗正在加速上下医院之间实现分级诊疗,而信息互联必然会加大病人转诊率,将筛查与检测延伸到基层,为生命赢得更多“加速度”。
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张国庆
5G还将颠覆医疗健康生态。5G网络下,诊断和治疗将突破地域的限制,健康管理和初步诊断将趋于居家化。5G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健康”外延,倒逼医疗服务模式和体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变革。基于“新医科”的医学教育体系变革可能会发生,医学人才知识体系或将重构。
张国庆表示,未来5到10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应用将推动医院加速洗牌,重塑中国医院格局。在这样的趋势下,很多医院会借助于信息化建设,实现“弯道超车”。而这几项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促进精准医学、“去时空”医疗、机器人护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成为可能。
需要提醒的是,未来建设智慧医院非常大的难点是物联网的问题,物联网是解决健康数据采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技术。“认清这个时代,拥抱这个时代,做好风险把控。”张国庆认为,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不可能让医生失业,不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医生才会失业。
智慧医疗信息安全将面临更多风险
“信息化在医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认为,医疗体量庞大的医院,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撑,没有数字和数据,很难管理和运行。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
5G发展、物联网技术突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助力。刘云认为,通过中间平台去传输交互,通过运营商的5G网络传输,最后引入健康服务体系,让专家资源、个人社区、医疗机构、医疗专家、服务商等形成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服务,这是未来个人健康档案的整体架构。在这样的架构下,医生可以对危重病人进行干预,如通过病人信息的抓取、数据的挖掘,通过模型预测做量表,预处理糖尿病病人什么时候发生相关并发症。
刘云举例说明了几个5G的应用场景,比如利用5G去做灾难性的防控——空中救治。作为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的一员,一旦发生灾难,第一时间没能到达现场,刘云和团队可以通过倒塌的情况第一时间去调度人员,回传生命体征信息,及时控制伤情。
“信息安全是至高无上的。”刘云经常跟医务处的人说,你可以不做应用或者做得少一点,但是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互联网技术的突破使得未来万物相连,这就意味着一切都将被程序所控制,信息安全未来将成为国家战略问题,智慧医疗的网络安全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潜在风险。她认为,医学信息学将成为一个朝阳学科。
5G彻底改变超声医学的传统模式
未来,“AI+大数据”将成为医院影像科的标配。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孙丽萍称,远程、人工智能、5G已经成为超声领域的重要应用场景。为了主动融入,大多数顶级医院早已经布局该领域。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影像学技术之一,超声医学的发展面临着基层医师培训不足,医生缺口大,数据传输瓶颈的问题。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孙丽萍
超声数据比较庞大,但是当前已经利用的数据量可能不到5%,大于95%的遗漏数据没有用到。大数据应用还面临数据管理、安全性、规范化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四大挑战。基于此,孙丽萍所在的同济大学超声医学研究所自主搭建了大数据云平台,提供多维一体的解决方案。据介绍,数据云平台的硬件核心就是一个数据盒子,第三代的产品可以放在诊室里,实时进行会诊、交互和指导。工作室提出超声医疗数字化的设想,基于“云”,改变传统的超声医学服务模式,促进超声医学科升级换代。
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与上海移动成立的“5G联合实验室”已完成5G病区联网、5G机器人远程操控等试验。孙丽萍表示,5G将为全行业带来革命。如果说AI是大脑,大数据是血液,云是心脏,机器人是四肢,那5G就相当于大动脉,将这些互联互通起来了。5G彻底改变超声医学的传统模式,实现4K高清音视频实时会诊,远程操控检查,下沉医疗资源,将院内外、急救等复杂场景的设备连接。未来,通过5G技术,可以缓解就医难的问题,降低费用,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医生是医学人工智能开发的主角
“人工智能时代已来,医生应成为临床应用开发的主角。”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AI与数字医疗规划主管李哲峰如是表示。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AI与数字医疗规划主管李哲峰
李哲峰认为,国内的医学人工智能是被裹挟进人工智能大潮来的。2017年,当医学人工智能开始热起来的时候,医院的数据、数据质量、算力和布局没有明显的提高,医学领域很多特定的算法也没有开放。第一批主导医学人工智能开发的是技术人员,他们不了解医学,当初的承诺也就无法兑现。从2019年开始,医学人工智能的投资进入寒潮。李哲峰发现,新一轮的趋势不是退潮,而是换人。“很多的医院、医生集团、专家开始引领这一轮的医学人工智能发展,很多技术产品明显更接地气。”
医学人工智能的产业正处在初级阶段,行业人才比较短缺,产品准入机制还不健全。李哲峰指出,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都是点状发展,比如肺结节、眼底筛查,如果没有建设系统化的人工智能大体系,在互联互通上出现问题,对医学整体发展的作用有限。
医学人工智能的开发需要两类人才,医学人才和人工智能人才。为了解决这两类人专业对话的长壁垒,李哲峰所在的团队构建了一个模型。懂一点算法的医学人才和懂一些医学的算法人才作为中间传导,才能完成医学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之间的对接。未来,中科院自动化所将从两大方向发力。一方面基于良好的5G环境,持续推进互联网远程医疗建设。另一方面让医生成为临床智能应用开发的主角,开发出符合医生需求的智能辅助工具。
智慧医院建设不仅是信息部的事,需要多部门合力协作
在高端对话环节,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张国庆院长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AI与数字医疗规划主管李哲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任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副书记胡建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就5G和人工智能在智慧医院建设的发展模式、应用、数据发展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对话。
张国庆(左一)孙晖(左二)胡建中(左三) 任勇(右二)李哲峰(右一)
李哲峰认为,医院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有两大驱动力。一是技术的驱动力,一是场景的拉动力。在资源搭建方面,资源丰富的可通过内部的开发来搭建,资源相对不够丰富的,需要通过外部整合。
利用技术推动和自身资源来发展人工智能的典型案例是浙大一院。他们比较关注的各种前沿技术的开发,跟很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自身的科研能力也比较强;而更多通过外部力量来发展人工智能的医院案例是树兰医院,他们关注技术,但资源不够丰富,于是采取整合外部资源的方式;用场景拉动,同时依靠自身资源来发展的典型是浙大二院,他们围绕远程、急诊等场景,利用自身资源,构建了人工智能的应用;用场景拉动,利用外部整合的典型是德清县医共体,其资源不多,于是就和中科院、浙大等合作,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对于5G在医院发展中的应用,任勇这样畅想:5G可以连接万物,现在对5G的设想再高,可能也不会过。“我希望在中医药的发展可以搭上5G这班车,我们医院用2000万的资金做脉象仪的一些研究。如果有突破的话,会对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作为院长,他一方面欢呼颠覆性的技术进入医院,但他同时也在琢磨医院如何承担得起经济支出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据,算力和算法是工具。在胡建中看来,算力和算法是技术的事情,医院和医务人员需要的是真正沉下心,做数据治理。无论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医院、智能服务,都要有数据做基础。他认为,人工智能目前在中国可能很“热”,但是“热”在资本,真正的最需要“热”的那一部分还没热起来。医生要积极参与进来,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也要跟进来,两类人构成一体,否则没办法走向实际应用。
作为一个医学专家,孙晖对医院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的感想是这样的:互联网医疗或者是智慧医院,一定会颠覆传统的就医模式,业态一定会产生很大变化。因此,孙晖认为,医院管理者的观念要变。要观念开放,要发展复合型人才。“未来新形势下,建设要有新办法,究竟怎样建设?哪些人建设?作为医院管理者,应该做好相应准备。”
信息化对医院非常重要,但信息化工作一定不仅是由信息部来做的,信息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张国庆总结认为,医院的信息化大致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平台硬件建设、大数据中心,保证运维安全。第二部分是智慧医疗,可由医务处牵头,护理部、门诊部、药学部配合,和信息部、临床的高手们组织多学科会诊(MDT)。最后是智能管理、智慧办公以及互联网医疗。在5G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下,智慧医院的建设更多需要的是多部门同力协作,共同发力。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