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这是一位长期从事公司法务工作的从业人员自白。
继马斯克等千名科技人士发布“暂停训练ChatGPT”公开信后,高盛也发布了一份关于生成式AI将给全球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影响的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全球预计将有3亿个工作岗位被生成式AI取代,而律师和行政人员将是其中最有可能被裁员的岗位。
事实上,如果真如高盛所说,以AI取代律师和行政人员职能,我反倒认为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对于全球大面积尸位素餐尸位其上的公职行政人员来说,取代他们的职能,对于机构精简,提高效率,减低成本,具有正向价值。
一方面,对于以建立信息不对称来谋求职业发展的律师行来说,AI对法律文本的检索和对信息壁垒的联通,肯定比律师更加值得人们信任。
当然,从“钻空子”和“被钻空子”的角度,我认为,再强大的AI,也无法取代律师们的职业背锅。
正如一名长期从事公司法务工作的业内人士所说——
如何明哲保身,如何躲锅,是成为一名合格法务的必备技能之一。
举一个例子——
如果一份公司合同,经公司法务A审核,发现具有风险;
当公司法务A准备要给对接此项业务的公司业务部门同事B发邮件并提示风险的时候,看到该同事B恰好用微信发来了聊天信息,询问公司法务A合同审核情况,是否存在风险;
公司法务A及时在微信里回复并提示了同事B合同存在风险;
同事B称这份是客户的模板合同,可能无法修改,并且坚持认为公司法务A所描述的风险,未来出现可能性很低;
与此同时,同事B还向公司法务A抱怨:如果这份合同不予通过,可能这单生意会因此泡汤,希望公司法务A能多一份理解,行个方便,也就是希望能在审批表上签字;
公司法务A基于职业素养和专业判断,没有同意。
同事B于是利用了公司审批制度不完善等漏洞,让这份“风险”合同未经法务部签字的情况下完成了与客户签署;
3年后,公司与客户因风险条款产生合同纠纷,法院判定公司给予客户赔偿;
公司执行完赔偿之后,大老板开始问责。
首先被问责的人,肯定是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
接下来,业务部门负责人开始问责当时对接业务的同事B。
最后,同事B拿出之前公司法务A没有任何书面意见的风险提示邮件(因为当时公司法务A一直是在微信里面和同事B进行风险沟通和提示,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却忘记了在邮件里面附上自己的书面回复意见)
因为历时3年,双方微信聊天记录早已不见踪影,自此之后,因公司法务A没有风险提示导致的这场合同纠纷,公司法务A不得不面临着背锅。
后续——
据这名公司法务A自己交代:在那段申诉的日子里,好在自己平日里工作业绩不错,人品有口皆碑,自己的几乎所有主张完全是靠大老板信任和部门领导游说,此事最终才不了了之。
某种程度上——
这名公司法务的“背锅”经历,对于真正的律师行专业“卖锅”和职业“背锅”而言,只能算是小白对大拿。
同样,对于那些鼓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智慧的人们来说,可能同样也是小巫见大巫。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