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一个畅销书作者素不相识,那么加他微信请教写作和出版事宜,他会通过并且毫无保留教给你吗?
答案是绝大多数人畅销书不会搭理你,因为他们忙,即使你是他们的粉丝,因为你和他们中间有天与地十万八千里的差距呐。
畅销书作者周岭不一样。他不但通过了我的微信,而且热情洋溢、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的写作和出版经历,至今遇到问题请教他,他是有问必答,礼贤下士,难怪他在新出版的《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一书中指出:用底层规律开启认知驱动力,让自己的努力变得真正有效。

他第一次教给我的写作心法,让我瞬间明晰写作道路究竟该怎么走,在此以飨读者。
我建议你关注几个问题:
- 写什么内容可以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五十年之后再看依然是有价值的;
- 这些价值能帮助的人越多越好,能解决的痛点越普遍越好;
- 用知识去创造价值,而非经验,因为知识不会过时,而经验容易狭隘和枯竭;
- 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底层的新知,打造自己的风格;
- 立足长远,慢慢积累,在过程中用所学的知识或产出的思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
这本新出版的《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将完整呈现个体成长认知地图,现在让我们慢慢来品读。
01层次:你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层?
作者周岭介绍NLP逻辑层次模型,对我们启发之大,简直有醍醐灌顶之感,至今,已经很少有读到这里,感动到马上背诵、反复记忆的时刻了。
这个模型把人的思维和觉知分为6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不错,世界是有层次的,不但是我们生存的地球,包括宇宙和一切人、事、物。

简单说,个体的成长有不同的呈现:
一层的人找环境问题,他们是抱怨者,喜欢说: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的人找努力问题,他们是行动派,喜欢说:我还不够努力!
三层的人找方法问题,他们是战术家,喜欢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四层的人找选择问题,他们是战略家,喜欢问:什么东西最重要!
五层的人找身份问题,他们是觉醒者,喜欢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的人找意义问题,他们是创造者,喜欢说:人活着就是利他!
当然,人类从古至今,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实不相瞒,看到这,我马上把自己定位在第三层,只是一个不抱怨、够努力、总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是一个战术家。相反,我们老板明显处在第四层,说重要的事,抓关键的点。再往高看第六层,只有极少数超级成功的人,比如稻盛和夫,他提出“敬天爱人,利他之心”,亲手带出两家企业进了世界500强。
其实,人类自古就有差距,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位置,特点和成长轨迹,而每一个人的成就是不同的。
但是,人们的成长和层次却是差距更大,因为对牛弹琴毕竟不是有效沟通。但是,周岭写到这,明显让我觉知到,我自己所处的层次,而他则是处于五六层了!
原因很简单,他就3年时间接触写作,开始写作,出版2本书;而我有20多年写作兴趣和经验,却始终找不到写作道路和出版路径。

认识他,我有救了。按照他所说《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我应该在4年后的2026年出版自己的书。因为,前面已过去3年,我在迷途中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呢。
读者朋友们,不妨对照一下,你属于哪个层级呢。
02“七年就是一辈子”,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说来汗颜,“七年就是一辈子”之前没听说过。前些天,在周岭老师发的公众号文章中,首次发现,并且深知作用奇大,我马上给周岭老师发微信求助:
周岭老师好,请教一下“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观点,还有哪些资料?我非常想拜读并践行,谢谢!
周岭老师秒回他“清脑”公众号截图二维码,一个是《11 Lifetimes》,一个是《七年就是一辈子》。
我马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起来,真是刷新认知的观点;再后来,老师的书到了,我马上打开,找到出处:
2012年漫画师戴维﹒萨拉奇创作一幅连环漫画《11辈子》,大意是: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而令人惊奇的是,周岭老师第一次知道这个漫画,是因为李笑来的一本在线《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说,他在书中建立了“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概念并亲自实践。

周岭老师决定实践“七年就是一辈子”理念,而在第一个7年中,他选择了写作这个目标。
结合3年,就实现了写作出书的愿望。
并且,周岭老师总结三条经验:
- 一是它能让人彻底告别焦虑,不再急于求成。
- 二是它有让人聚集目标并拥有真正的成果。
- 三是它能够让人持续学习,终身成长。
细心且聪明的读者,可以大胆推算:戴维﹒萨拉奇是李笑来的老师,李笑来是周岭的老师,周岭是我的老师,我是看到并践行“七天就是一辈子”读者的老师。
看看,将来我会成为谁的老师?我们一同来见证彼此“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承诺,并分享成果。
03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要不说,老师周岭不但实践“七年就是一辈子”,而且总结了人生的终极问题: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哲学家思考得多,作家也不少。
比如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梭罗、弗兰克尔、余华,以及跨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们,等等。
管它呢。就是周岭老师说得好: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很有用、被他人强烈需要的人!
周老师也说,书中的基础知识和概念都非他自己原创,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他谦虚地说,他只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充分的学习、理解、实践、关联及个性化的输出。
这和我的偶像冯唐的说法完全一致,叫《成事》。

所以,最后周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无论多晚都可以!
写到这,我马上又澄清了另一句名言:种一棵树的最好时机,一个是十年前,还有一个是现在!
错了。原文是这样的:
The best time to plant a tree was 10 years ago.The second best time is now.
——丹比萨﹒莫约(Dambisa Moyo)
正确的翻译是这样的:
要种一棵供人乘凉的树,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次好的时机是现在。
无论是种树,还是做好事,要趁早,因为时间不等人,我已开始,你呢?
评论留言